《明代民歌·掛枝兒·是非》原文與賞析
俏冤家,我與你和睦了罷。千不是,萬不是,是我見差。勸多情不必記前番話。恨只恨搬唆的賊,我無端錯聽了他。我豈不諒你的情兒也,何必辯著真和假?
戀人相處,時間長了,也難免有磨擦,鬧口角,發生矛盾。更何況生活中一些專愛搬弄是非的人,沒事兒也要挑起事端,再加上當事者偏聽偏信,錯聽生疑,這樣,磨擦、口角、矛盾也就越發多了起來。
《掛枝兒·是非》在馮夢龍收集的《掛枝兒》中連選三首,這是第二首。為了便于本篇的理解,我們將第一首也一并作以介紹。
第一首是這樣的: “論相交,我與你真心實意,被傍人謗了些是非,你緣何不與我爭口氣?相交還是我,過后悔時遲,說在你心中也,從不從由著你。”
“真心實意”點明了他們二人相交的深厚扎實的基礎;“被傍人謗了些是非”指明了他們二人發生矛盾,鬧出口角的原因; “你緣何不與我爭口氣”,表明了女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哀怨:我真心實意地與你相交,癡情不變,這你是應該知道的。可別人對你說我的壞話,搬弄是非時,你為什么不明確表態,不回駁他,給我爭口氣呢?
這位女子哀怨也好,辯駁分析也好,無不源自深情。醉月子《新選掛枝兒 ·求和》的女主人公說: “俏冤家,我愛你心兒定,被旁人講得你亂紛紛,是前生口舌債還不盡。講須由他講,我和你情真到底真。舡到江心也,只要舵兒拿得穩。”這里抒發的也正是《掛枝兒·是非》中的女子的情感。因此,雖是爭論,卻不聲色俱厲,得理不讓人,而是怨而不怒,推心置腹。她一方面怨意中人 “不與我爭口氣”,一方面分析他們的愛情基礎。“過后悔時遲”和 “說在你心中”的推測,表明她對他一切都是那么熟稔,不是心心相印,兩情相融,何以至此?這一番話,據理力爭,有理有情;剛柔相濟,語重心長。如此合情入理,也使得 “他”不能不從。
果然,“他”終于放下了封建社會里很難以放下的男子漢大丈夫架子,向她做了比較認真的檢討。“我與你和睦了罷”,表明了對自己冒失的初步認識; “千不是,萬不是,是我見差”,才掛到了問題的實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勸多情不必記前番話”,說明 “前番話”說得太過,太重,也太傷人。盡管說了那樣的 “前番話”,女主人公卻不哭不鬧,以情說理,可見其情深意重,也說明她知大義,識大體,分得出輕重,是一位不凡的女性。第四句是對 “見差”的注解,承認自己是 “無端錯聽了”“搬唆的賊”,態度倒也誠懇。既是 “無端錯聽了”“搬唆的賊”,勢必是無端錯冤了好人,因而 “他”請求她原諒: “我豈不諒你的情兒也,何必辨著真和假?”
這首民歌為我們塑造了一對生動的人物形象。男的對心上人愛得癡深,深得有點偏狹,一聽別人的閑言碎語便怒火中燒,大發雷霆,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大男子主義。但他一明白自己是冤枉了好人,就能向心上人認錯,確有幾分誠實可愛。女主人公的形象更豐滿些。對情郎的雷霆之怒,她沒有讓步,卻又不火爆任性,而是剛中有柔,以情理動之,表現了她對意中人的真情,也表現了她很高的涵養,這是那些任情使性、渾身小家子氣的女子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對情郎的認錯賠禮,她心感高興;對他的糊涂認識,她不心軟茍從,又不咄咄逼人,而是柔中有剛;仔細剖明,以徹底澄清,既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也表現了她分明的是非愛憎,這是那些三句好話便忘了原則的糊涂女子、便忍氣吞聲的柔弱女子所難以做到的。
民歌全由充滿著生活氣息和情趣的對話構成,只憑簡潔的白描手法,就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成功地繪就了一幅明代青年男女戀愛生活風情圖,實在令人贊嘆。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心口相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