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太陽,
在沙漠的塵埃中沉落。
我們旗的圖謝雅特大王,
到了死亡的時刻。
奔跑的海騮馬的馬駒,
成了野狼嘴中的食糧。
壓迫百姓的圖謝雅特大王,
成了屬民刀下的羔羊。
山野間的兔子崽,
成了鷹雕口中的食糧。
壓迫百姓的圖謝雅特大王,
成了奴隸槍下的綿羊。
(采錄:扎木蘇 翻譯:諾敏)
——哲里木盟文化處等編《科爾沁民歌》。
清末圖謝雅特旗的執(zhí)政者舍旺諾日博桑布是哲里木歷史上有名的“道格辛王”(暴君)。他任意盤剝、欺壓旗下百姓,不斷激起百姓的反抗。1901年,被他強行征調(diào)服役的蒙古族群眾不堪忍受勞役之苦,在華凌嘎的領(lǐng)導(dǎo)下舉行起義, “道格辛主”管轄下的旗兵也積極響應(yīng),支持起義隊伍。 “道格辛王”陷入孤立境地,帶著五名心腹企圖外逃,在西熱圖廟被起義者包圍,他被迫自盡,了其罪惡一生。
這首歌反映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它激情洋溢地嘲笑了暴君的失敗,歌頌了人民的勝利。
全歌三節(jié)三個比興句式,呈一復(fù)沓式抒情結(jié)構(gòu)。三個比興分別把太陽在沙漠上沉沒、馬駒在野狼口中失去生命、兔崽成了鷹雕的食糧這些合乎規(guī)律的和生存斗爭中的現(xiàn)象,作為歌頭,寓興于比,尚未抒發(fā)“所詠之詞”,一腔豪情已現(xiàn);興發(fā)感動之際,也不像有的民歌那樣完全直抒胸臆,而是運用“刀下羔羊”、“槍下綿羊”做比來唱述暴君的下場,使尊卑易位、強弱變動,顯得生動形象且又分外突出。整個情感豪邁、樂觀,對“道格辛王”的鄙夷和嘲諷,對起義勝利的欣悅,一掃往日奴隸的憂傷,誠如《科爾沁民歌》的編者所說:這是人民群眾勝利斗爭的一支凱歌。
上一篇:《咒》原文|賞析
下一篇:《墻頭上一株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