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上聲歌八首·其一》原文與賞析
儂本是蕭草,持作蘭桂名。芬芳頓交盛,感郎為《上聲》。
六朝時期,江南經濟發達,城市商業發展尤為迅速,這使不思收復失地的貴族地主有了聲色享樂的先天條件。梁代裴子野《宋略》說:“王侯將相,歌伎填室,鴻商富賈,舞女成群,競相夸大,互有爭奪。”難怪今人稱南朝為“聲色社會”(蕭滌非語)。南朝民歌的作者大多為歌樓舞女,或唱其情愛的失落,或歌其男女的幽合,或怨以負心郎的別離,或訴以歌女生活的屈辱。《上聲歌》即反映了這些內容。
本篇寫女子在得到情郎的寵愛后,深情地為其詠唱一曲表現真摯情感的歌曲。首句“儂本是蕭草”,蕭草是一種帶有香味的草本植物,即艾蒿。這里用“蕭草”自指,含有兩重含義,其一,是說在眾多美女面前,我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蕭草,沒有什么引人注目之處。其二因蕭草含有香味,而主人公又是歌女,脂粉為生,故取其“香味”相同之意。次句“持作蘭桂名”,持作,這里指女子被情郎看重、寵愛后受到的情感待遇。蘭,蘭草、蘭花,蘭在古代因其濃郁的芳香而一直被視為具有高潔品質的象征。屈原曾以:“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表現自己與塵世的不合及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桂,指桂花樹,即本犀 (又作木樨),常綠木本植物,花有異香。此處女主人公用蘭桂表示自己在情郎心目中的地位。第三句“芬芳頓交盛”,芬芳,指蘭桂濃郁的香味沁人肺腑。頓,立即、馬上。交盛,指蘭桂之香糅合在一起,散發出陣陣幽香。言自己受到寵愛后,終于愛有所歸,自己平時的芳香終于有人賞識并愛憐,達到了“女為悅己者容”的目的。這一句把女主人公的內心思想刻畫得淋漓盡致,也把女子對情郎的真摯情意烘托到了極點。只有在這種十分激動、幸福并為此而自豪的時刻,女子才情不自禁地為情郎奉獻出自己的全部情感,表現于作品就是第四句: “感郎為 《上聲》”,感郎,被情郎真誠的愛憐所感動。為 《上聲》,即詠唱 《上聲歌》。關于 《上聲歌》,陳釋智匠 《古今樂錄》曰: “此因上聲促柱而得名。……謂哀思之音,不及中和。”在此,女主人公是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一片真情。可以想象,作為歌女,女主人公是以歌唱為生,但是這次歌唱卻非同往日,這是在受到寵愛后發自內心的歌唱,是用歌聲替代心聲在默默訴說自己的柔情蜜意。換句話說,她是在經歷了長期的 “蕭草”生活后,一下子變成 “蘭桂”,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這時,與其說是在唱,不如說是在哭,用這種哀怨纏綿的音樂告別過去,迎接新的生活。
這首詩表現了女主人公在經歷了兩種不同的生活后,內心掀起的層層波瀾。藝術上,與其他南朝樂府不同,沒有采用雙關語等表現手法,而是直接用擬人的辦法將自己 “蕭草”與“蘭桂”的生活對比,并由此表現出內心的無比喜悅之情。
上一篇:《秦漢民歌·長歌行二首·其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桃葉歌三首·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