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雁》原文與賞析
正抬頭,忽見那衡陽雁至。一行行,一隊隊,嘹唳南飛。眼見得你是個薄情夫婿,你知道他回來便,竟沒有半行書。等待那鴻雁春歸也,我也無書寄與你。
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民間俗曲。它通過思婦忽見群雁南飛時剎那間內心波瀾的摹寫,真實地表現出她的幽怨、嗔怪、睹氣與苦思摯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全篇明白曉暢,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誠如明馮夢龍所謂:“一行行雁都是情,恐錦字撩人,未必勝此。”
又是一年五谷香,正是金風颯颯時。久守空閨的少婦郁郁寡歡,愁腸百結,只有瀏覽高天淡云以自娛,消磨難捱的寂寞時光。忽然,她看到使她怦然心動的物象,便情不自禁地亮開歌喉,隨口唱道:
“正抬頭,忽見那衡陽雁至。一行行,一隊隊,嘹唳南飛。”開篇觸物,寫的是歌者的耳之所聞、目之所睹,從情態、聲音兩個方面描繪群雁南飛的生動畫面。“衡陽雁”,即南飛之雁。衡陽舊城有座山峰,其形狀頗似雁的回旋,故名曰回雁峰,相傳大雁至此不再南飛。在古典詩詞中,寫大雁往往和思念之情大有聯系: “舉頭忽見衡陽雁,千聲萬字情何限”(《尊前集》作李白 《菩薩蠻》,一說宋陳以莊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都是例證。嘹唳,響亮而漫長的鳥鳴之聲。聽罷這開頭幾句,細細玩味,再閉上眼睛,在我們的內心視象中就會出現這樣的圖景: 風颯颯,天藍藍,云淡淡; 一排排,一隊隊的大雁,或列成 “一”字形,或排作 “人”字形,在天邊的盡頭出現,由遠而近,從頭頂飛過,向南方飛去。它們彼此間親切地呼喚著,傳遞著感情的信息,那響亮而漫長的鳴叫之聲在天地間回蕩著。無名的詩人何以不惜筆墨,如此描摹群雁南飛的具體畫面呢?這是因為:大雁南飛,是秋天里必然會出現的客觀物象,是歌者煩悶相思時的目之所見;那叫聲仿佛是情侶間相互呼喚著,傳遞著柔情蜜意,這似乎是客觀存在,又似乎是人們的主觀臆造,最易攪動孤獨相思者的情懷。因此,這位思婦開篇即著眼于此詠唱之,作為借以抒發感情的憑借物。如此寫來,不唯點明了時間,交代了背景,摹寫了環境,渲染了氣氛,而且更流露出對大雁結伴共同去追求的艷羨,隱約地傳遞出只身凄涼苦徘徊的感傷,暗示了幽秘情懷中的相思企盼。可以指出,對群雁南飛情景的描寫,極自然地抓住了傷情物,找準了動情點,也將全篇的感情醞釀充足,創造了借以直抒胸臆的契機。
目有所觸,心有所感。大雁南飛之狀入乎眼,雁鳴嘹唳之聲入乎耳,立刻勾起了她對夫婿的怨惱,久蘊于胸的情感陡起波瀾,恰似一股強勁的疾風掠過海面。
“眼見得你是個薄情夫婿,你知道他回來便,竟沒有半行書。”這是第二層,寫的是心之所感,情之所怨。在這里,因抒情主人公已完全進入感情沖動的狀態,恍惚中竟覺得她又愛又想又怨的人兒就站在自己的面前,于是便與之對話,傾訴心聲。先以 “眼見得”領起,總說夫婿是個 “薄情”之人,意似給下了一個板上釘釘兒的結論一般,突出了怨之深。那么,是怨其另覓新歡、拋棄了曾如膠似漆的發妻的那種薄情嗎?非也。接下去便具體地敘說了怨薄情的實質內容:人家久守空房,朝夕牽腸掛肚,苦苦思念著你,可你呢?卻一點也不知人家的心情;大雁從你那飛來,又從人家的頭頂飛過,可你竟然不知囑托它們給奴家捎來寫滿你情意的書信來,甚至連只言片語都沒有! 這里,不說沒有 “一封書”、“幾行書”或 “一行書”,卻說少得極可憐的 “半行書”,更增加了感情表達的強度,顯出企盼之甚,失望之巨,苦澀之濃,幽怨之深。這幾句看似淺近直白,實則含蘊頗豐。它抒發的固然是怨情,但卻怨而不恨,而是怨中有惱,惱中有嗔;抒發的固然是因不見書來、不見夫婿表白相思的幽幽怨情,但又隱含著未見音訊、未知其境況如何的絲絲牽掛; 而這又完全源于愛的思念。
“等待那鴻雁春歸也,我也無書寄與你!”這一層寫的仍然是心中所想,抒發的是怨情,但卻變換了角度。前一層是怨夫婿的薄情,這一層是說自己也要薄情一次,以示懲罰。這是全歌的結尾,也是感情的高潮。她抓住大雁這種候鳥遷徙的習性,展開活躍的藝術聯想,竟然仿佛孩童一般,要對夫婿施以同樣的報復:哼,既然鴻雁從你那兒飛來時,你不托它給人家捎來柔情蜜意,那么,等著瞧吧,明春它從這兒飛向你那兒時,也甭想托它給你捎去蜜意柔情,讓你也嘗嘗“薄情”的苦澀酸辣!忿懣中表露出小兒女似的賭氣、嬌嗔,甚至有點撅嘴耍乖。把感情推至峰巔,便戛然而止。這個結尾,既異想天開又質樸扎實,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入理,既干脆利落又情韻深長,將思婦的心態刻畫得曲曲入微,楚楚動人。真是妙筆生花!
《掛枝兒·雁》,摹寫了思婦睹物思人之際剎那間掀起的內心波瀾,抒發了多棱鏡般閃著七彩毫光的復雜微妙的感情,雖對外貌未著一字,卻活脫脫地再現了“這一個”思婦的形象。在藝術表現上,其突出的特點可用真、活二字概括之。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送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黑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