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歌·題衢州驛舍》原文與賞析
千夫荷擔在山阿,膏血如何有許多?不若扁舟竟歸去,休從清獻墓前過。
這是一首題壁詩。它深刻地揭露并嘲諷了封建官吏盤剝人民的罪惡。
據 《蓉堂詩話》記載: “景定間,林存為潭州帥,罷歸,道衢,調千夫荷擔,經墓旁,疲甚,因相與語: ‘趙清獻公一琴一鶴,那有許耶?’或聞之,題詩驛舍云。”全詩開頭“千夫荷擔在山阿”說的正是此事。“千夫荷擔”一是喻人多,也是說這個被罷歸的“潭州帥”搜刮民脂民膏之多,僅僅一個小“帥”,竟有如許財產,大 “帥”則不知更有多少! “膏血如何有許多?”以問代答,問中有答,皮里陽秋,滿含悲憤和控訴之意,人民的 “膏血”是有限的,僅一個“潭州帥”刮來如此之多,可見人民被壓榨程度之深。并非人民膏血太多,而是宋代官府剝削壓榨太厲害了,人民早已骨髓榨干,只有死亡一條路了。詩句飽含血淚。
“不若扁舟竟歸去,休從清獻墓前過”二句,是發議論,表明作者的態度。既然被罷歸,何如“扁舟”一葉,飄然“歸去”,何必讓“千夫荷擔”,行于“山阿”之上,此句語含譏刺,表現了詩人對搜刮者的不滿和批判。如果說此句在批判力度上稍差一點的話,尾句的“休從清獻墓前過”則是筆力千鈞,是對搜刮者的直接批判和斥責,這要比第三句委婉的勸說更有力量。“清獻”,是趙清獻公,即宋人趙抃。其墓地在衢州城東北四十五里處。據史載,趙抃,宋衢州西安 (今浙江衢縣)人,字閱道,號知非子。景祐進士,仕州縣,以治績召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人稱“鐵面御史”。出知睦州,改梓州路轉運使,徙益州路。遍行部中,禁吏為奸,自奉甚儉,蜀風為之一變。治平初改知成都府,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謚清獻公。既然搜刮者不聽忠告,那么你就不要從“清獻公”的墳墓前經過,免得玷污了這位為官清廉的清官的聲名。也免得讓“清獻公”對你的行為感到漸愧、恥辱。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內涵豐富,有敘述,有疑問,有婉轉的勸告,有直接的斥罵,表現力很強。
上一篇:《宋代民歌·題扇上畫小兒迷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高陽樂人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