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桓靈時童謠》原文與賞析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首童謠,用夸張的手法,辛辣地諷刺了東漢末年科舉中的丑惡、腐敗現象,深刻揭露了官場的黑暗和察舉制度的虛偽。
桓靈是指漢桓帝和漢靈帝。漢桓帝劉志(公元147—167年在位);漢靈帝劉宏(公元168—189年在位)。桓靈時,指東漢末年時期。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使東漢末年的政權日漸腐朽、黑暗,正直、清白之士受到排擠和陷害;同時,察舉制度敗壞,賣官鬻爵,賄賂成風,上下沆瀣一氣,朝廷無良將、賢臣;家庭無孝子、賢婦,社會風氣極為敗壞。這首民歌就是對當時社會風尚的真實寫照。
“舉秀才,不知書。”“秀才”本為漢時舉士之科目。“有秀異之才,可為秀士者。”凡被舉為秀才之人,本應識書達禮,才高八斗,但由于東漢末年社會腐敗,結果被舉作秀才之士卻連字都不認識,這是多么深刻辛辣的諷刺。
“察孝廉,父別居。”秀才與孝廉,為科舉的兩種名目。自漢以后,隋唐以前,州舉秀才,郡舉考廉。孝廉以侍奉雙親,提倡和實施孝道為本。但是,這里被舉薦為孝廉之人,卻不管父母的飲食起居生活,與父母分居而住,這就違背了孝道,成為不孝之子。
“寒素清白濁如泥”,“寒素”也是漢時舉拔士人的科目。凡被舉薦為寒素科之士,應為清白廉潔之人,而實際上,卻污濁如泥一般。
“高第良將怯如雞”,漢時的良將,多以將門子孫來應選,就是這些高門大族中選擇出來的良將,卻膽怯如小雞一樣,這實在令人可笑。
這首民謠,通過夸張和比喻的藝術手法,將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虛偽性揭示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斗爭藝術和反抗精神。
上一篇:《先秦民歌·桃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楚中小兒求雨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