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放榜詩》原文與賞析
乞兒還有大通年,三十三人碗杖全。薛庶準前騎瘦馬,范酂依舊蓋番氈。
放榜,即發榜,科舉時公布考試錄取者名單。《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二于詩題下注云:“太和八年放榜,進士多貧士。”可知本詩是寫唐文宗李昂太和八年 (公元835年),科舉考試及第的進士貧困的情況。
詩寫科舉進士仕途不遇,命運不佳。首句 “乞兒還有大通年”,是說乞丐還能遇到好的年頭。言外之意,科舉進士還不如乞丐。“大通”,即亨通,是順利無阻礙之意。次句 “三十三人碗杖全”,承首句乞兒而言,是說科舉進士三十三人像乞丐一樣,討飯的碗和拐杖都齊全。
后兩句為第二層次,承第一層次進士的不幸遭遇,進而敘述進士的具體情狀。其中 “薛庶”、“范酂”,似是同時及第的三十三人中兩個有代表性的人物。“薛庶準前騎瘦馬”,是說薛庶還像從前一樣騎著消瘦的馬。“范酂依舊蓋番氈”,是說范酂仍然蓋著破舊的毛氈。這句極寫進士遭際的可悲。
唐代諸科中,以進士科最為重要。進士是入仕的首選。進士及第,就意味著做官。一旦做官,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就會完全改變,策肥馬,衣輕裘,食佳肴,蓋錦衾,在封建時代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今卻依舊騎瘦馬,蓋毛氈,足見進士的可悲遭遇。而這可悲遭遇,卻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為爭權奪勢,勾心斗角,社會混亂所造成的,從而控訴了宦官專權,朋黨爭斗的罪惡,抨擊了社會黑暗,官場污濁。
這是一首敘事詩,從敘事中寓憤慨之情。如果說前兩句是籠統概括地敘寫進士的遭遇不如乞丐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具體指實地敘寫 “騎瘦馬”、“蓋番氈”的悲慘處境。
作者善于抓住典型事例進行敘寫,以薛庶“騎瘦馬”、范酂“蓋番氈”的窘困情狀,讓讀者想見他們整個處境的悲慘,并由處境的悲慘想見其心境的悲涼。詩人且以乞兒與之作比,更發人聯想。語言樸實,敘事簡括,含義深刻,發人深思。
上一篇:《隋代民歌·摩多樓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新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