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
石丈高情點筆間,悠然胸次白云閑。
憑君莫作元暉看①,自寫吳門雨后山②。
吳門何處墨淋漓?最是西山雨后奇③。
一段勝情誰會得?千年摩詰畫中詩④。
當年詩律號精誠⑤,晚歲還憐畫掩名⑥。
世事悠悠誰識得? 白頭慚愧老門生。
高人不見沈休文⑦,漁子沙頭幾夕曛。
斷墨殘縑和淚看,碧山千疊鎖愁云⑧。
【注釋】
①元暉:宋代畫家米友仁的字。②吳門:即蘇州。古稱吳縣城為吳門,張繼《閶門即事》:“試上吳門看郡郭”。③西山:即蘇州城西太湖中的洞庭西山島。④摩詰:唐代詩人王維的字。畫中詩:畫中有詩意。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⑤詩律:詩歌的韻律。吳寬《石田稿序》:“古今諸體各臻其妙。”沈周擅長寫格律詩。⑥畫掩名:指沈周以畫稱名于世,他的詩名反為畫名所掩蓋。⑦沈休文:即沈約,是我國齊梁時代開一代詩風的人,他和謝朓、王融等人共同追求詩歌的聲韻美,講究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為唐代格律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矗本詩以沈約喻沈周。⑧“碧山”句:自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江上愁心千疊山”句翻出。
【評說】
本詩選自文征明《文征明集》補輯卷一二、潘正煒《聽帆樓書畫續(xù)記》卷下。
沈周與吳寬交誼深厚,曾為他畫過六幅山水圖,吳寬又請文征明補畫四幅。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吳侄嗣業(yè)攜五幅沈周畫,一幅文璧畫,請文征明題詩。時沈、吳均已謝世,文征明不勝感慨,寫下這組詩,并附識語云:
石田先生人品既高,文章敏贍,而學力尤深。出其余緒,以供游戲,要非一時庸工俗匠
所能及也。先生早師叔明、子久,繼入董、巨之室,愈造愈深,莫可端倪。此六冊為匏庵(即吳寬)先生所作,用筆補景,尤出尋常。匏翁命余補其余紙,余謝不敏,然不能拂其所請。偶擬唐句四聯(lián),漫為涂抹。但拙劣之技,何堪依附名筆,徒有志愧。今匏翁下世數(shù)載,而石翁亦物故。其侄嗣業(yè)攜以相示,不勝人琴之嘆。聊賦此詩,并識如此。正德丙子秋八月。這段題款詳述題詩緣由,評論乃師品行、畫藝,成為我們理解全詩的鑰匙。
“石丈高情”一首。
文征明是沈周的學生,他熟知乃師繪事的藝術(shù)淵源。這首詩題寫的畫幅乃是仿米元暉山水,《古緣萃錄》卷三題本詩為《沈石田仿米元暉山水軸》可證。詩的一、二兩句贊譽沈周身懷高情、胸次悠然之后,隨即轉(zhuǎn)入正題,“憑君莫作元暉看”,告訴觀畫者不要把這幅畫看作是米友仁的作品,實際上是指出沈周師法米友仁寫山的技法畫成這幅山水畫,因為米友仁畫的是潤州山,而沈周“自寫吳門雨后山”。石田先生得米氏之神,畫吳地之山。沈周跋米芾畫卷云:“余家三世祖?zhèn)骼L理,癖好董、巨、二米筆法。”(《寶繪錄》卷一一)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記載文征明這段識語,與本集、《聽帆樓書畫續(xù)記》的文字頗有不同,它于“早師叔明、子久”之下,作“既而無所不學,皆逼真,晚歲得高尚書粉本十三段,喜其高雅渾融,氣韻生動,得米氏父子之趣。間有所作,不啻過之,若此卷是也”。這段文字,也說明文征明仿米的特點。
“吳門何處”一首。
這首絕句詩,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全詩由兩個問答句組成。首句問,次句答,文征明說出一番驚人的話,他認為雨后的洞庭西山,是蘇州最為奇絕的景觀,好像是一幅墨瀋淋漓、氣韻生動的水墨山水圖。這真是“真景如畫”。第三句問,第四句答,前半首詩與后半首詩之間,詩意有一個過渡,這就是說將西山雨后的景色寫入畫幅中,它的“一段勝情”,有誰能懂得?只有千載以前的王維才“會得”,因為他的畫中最富有詩意,自然能賞識沈周畫中的詩意。
“當年詩律”一首。
這首題畫詩,贊揚沈周的詩藝。詩的首句說:“當年詩律號精誠”,確是獨具只眼。沈周在明代畫家中以能詩著名。他的朋友吳寬評論他的詩歌說:“談笑之際,落筆成篇,隨物賦形,緣情敘事,古今諸體各臻其妙。溪風渚月,谷靄岫云,形跡若空,姿態(tài)倏變,玩之愈佳,攬之而無荊所謂清婉、和平、高古、超絕者兼有之,故其名大播,不特江南而已。”(《石田稿序》)他的學生文征明也說:“其詩初學唐人,雅意白傅,既而師眉山為長句,已又為放翁近律,所擬莫不合作。然其緣情隨物,因物賦形,開闔變化,縱橫百出,初不拘拘乎一體之長。”(《沈先生行狀》)他們的這些評論正是本詩首句最好的注腳。到了清代,詩論家還給沈周詩以很高的評價,朱庭珍論明代畫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三家詩,最加肯定的便是沈周詩,他說:“惟石田秀拔不群,時饒格韻,洵畫家之能詩者矣。”(《筱園詩話》)次句說:“晚歲還憐畫掩名”,文征明是他的學生,為他的畫掩詩名抱不平,自是情理中事,而同時代人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劉君謙跋沈周畫說:“石田先生蓋文章大家,其山水樹石特其余事耳,而世乃專以此稱之,豈不冤哉。同時諸老如李文正(按,即李應(yīng)楨)、吳文定(按,即吳寬)輩,俱惜先生以畫掩其詩。”(錢謙益《石田先生事略》引)詩的下半首,談到自己年輕時不懂得悠悠世事,慚愧得很,我這個老門生,直到頭發(fā)花白時,才識得先生詩精于畫的道理。
“高人不見”一首。
沈周死于正德四年(1509),距文征明題詩時,已有七個年頭,他緬懷老師,寫下首句,發(fā)出不見高人的感嘆。詩里的沈約喻沈周,不特以同姓的關(guān)系,主要因為沈約于格律詩的發(fā)展有突出貢獻,沈周又精于詩律,所以文征明引以為喻。太湖沙頭的漁翁經(jīng)過了幾許夕陽的照射,獨獨不見老師的蹤跡,能不令人傷感嗎?現(xiàn)在,看到他留下的“斷墨殘縑”,詩人和淚看畫,淚如雨下,遙嶺近山無不為愁云鎖住,也為人間的恨事悲傷。詩人以景結(jié)情,情溢于山,點出了四首詩的總主題,由物在人亡、物是人非引發(fā)出的深深悲嘆,也就是“不勝人琴之嘆”。
上一篇:《顧閎中畫韓熙載夜宴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唐模蘭亭墨跡》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