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盧令》原文與賞析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其人美且鬈。
盧重鋂, 其人美且偲。
這是一首贊美獵人的詩。是《詩經》中最短的一首敘事詩。但情感熱烈,充滿盛贊之情。
第一章“盧令令,其人美且仁”,詩人從遠處先聽到鈴的響聲,而后向著響聲走去,走近一看,原來是獵犬項圈的鈴聲丁當作響。鈴聲的清脆悅耳,不僅寫出了聲音,而且寫出了動態,一只活蹦亂跳、靈巧敏捷的獵犬形象,展現在讀者眼前。獵犬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隨著它的主人而來的,寫獵犬正是為了寫獵人。獵人又怎么樣呢?又由動態描寫轉向靜態描寫,“其人美且仁”。就外貌而言,作為一個獵人,想必是身材魁偉,體魄健壯,機靈敏捷,紅光滿面,是一個招人喜愛的形象。就心靈而言,想必是溫柔忠厚,和藹可親。仁者,愛人。這就進一步突現了他為人和善,對人仁慈的心靈之美。唯獨如此,才被詩人所仰慕,所謳歌。
第二章對獵人的贊美又進展一層。“盧重環”,是說獵犬項上戴著兩個項圈 (又稱子母環)。這是詩人走近獵犬時,仔細觀察之所見。
第三章重鋂(mei枚),一環套一環。偲(cai猜),《詩集傳》:“偲, 多須之貌。”是說胡須豐滿好看。
三章先寫獵犬,而后寫獵人。二者相依為命,彼此不離。獵犬對獵人的依戀,獵人對獵犬的關照,依稀可見。寫獵犬,先寫鈴鈴之聲,而后寫重環,而后寫重鋂。從鈴的響亮,項圈裝飾的變化,想見主人對它的精心馴養和熱情關照。寫獵人,三重其“美”,而后特別突現“仁”、“鬈”、“偲”三字,這就把一個既有心靈美又有外貌美的獵人形象突現出來,從頭至尾洋溢著無限贊美之情。詩人或許是一個狩獵愛好者,要不他本身就是個獵人,不然怎能對獵狗和獵人充滿如此仰慕、如此熱愛的深情呢?
春秋時期,奴隸除了農業勞動之外,狩獵成了生活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人贊美獵狗和獵人,實際上也是對狩獵生活的謳歌,是對人們征服自然的謳歌。
文字簡練,質樸無華,形象鮮明,饒多趣味。
上一篇:《唐代民歌·南歌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雙帶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