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大子夜歌·其二》原文與賞析
絲竹發歌響,假器揚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
這首詩也是贊揚數百種歌謠中 “最可憐”的 《子夜歌》的。
首二句 “絲竹發歌響,假器揚清音。”絲竹,指由絲弦和竹管發音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如琴瑟簫管之類。假器,借助于樂器。揚,發出。這兩句是說,演奏管弦樂器發出的歌聲,那是借助樂器奏出的清新的樂聲。評論者在評論《子夜歌》時,也是采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先不說《子夜歌》如何如何,而是宕開一筆,先說管弦樂器發出的聲音作為陪襯,造成行文曲折之勢,吸引讀者往下讀。
第三、四句,“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歌謠,即指 《子夜歌》,從第一首中可知 “最可憐”的 《子夜歌》是 “數百種”歌謠中的一種。聲勢,聲音和余韻。這兩句是說,演奏管弦樂器的人,不知道《子夜歌》的美妙處在于它的聲音韻味都是發自人的口中來自人的內心。這一評說,也是與六朝時代重感情重自然的美學思想有關,《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是抒發人民的真實感情的。“我國抒情藝術中重視情感的美學思想特點,在個性及真性情得到自由表露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敏譯《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510—511頁)還有,六朝時期杰出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所著 《文心雕龍》中,“自然”是這部著作思想體系中一個頗為重要的美學思想。“標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紀昀評《文心雕龍·原道》)。再有,晉末宋初大詩人陶淵明在其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說他的外祖孟嘉在回答別人提的欣賞音樂的人普遍認為“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問題時說:“漸近自然。”意思是,最自然的音樂是人唱的歌。人們奏弦樂器(絲)用手,距離人口就很遠,即遠于自然;奏管樂器 (竹)用口吹,則漸近自然,而用喉嚨(肉)發出的歌聲則是最自然的聲音了。產生于六朝時代的《子夜歌》,既“慷慨吐清音”,又“聲勢出口心”。由口中發出表達內心情感的歌聲,“于辭無所假”,于器無所借,我喉歌我情,這當然是最美妙,最動人的歌謠了。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子夜四時歌·春歌·其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五七言情詞·其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