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摽有梅》原文與賞析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摽有梅》是寫一個女子急切渴望成婚,期盼求婚的男子及時前來求婚,莫失良機。
詩分三章,每章四句,雖是重章,卻刻畫出女子急切求偶時感情相通而又不盡相同的三個動人畫面。
一位多情的、急切求偶的青春少女徘徊在梅樹旁,目睹梅子不時地凋落,越來越稀少,敏銳地感到年華易逝、青春易去的懊惱,殷切希望有一個瀟灑漂亮的小伙子向自己求婚,這種愿望春潮一般一涌而出,不可遏止,不能自已。即景生情,唱出了這支動人心弦的求愛之歌,在感情上逐步加深。
她先是看見梅樹上的梅子還剩下十分之七沒有凋落,繼而剩下十分之三,最后全部落光了。由梅子的凋落,想到自己的年華由盛而衰,大有年華易逝、青春不再之嘆。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呼喚愛自己的小伙子:要抓住良辰吉日來娶她,繼而就在今日來娶她,進而小伙子只要說一聲愛她即可成婚。“迨其吉”,吉日,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時間上可能還要拖得很久。“迨其今”,今,就是現(xiàn)在,在時間上進了一步,刻不容緩。“迨其謂”,謂,是開口,只要小伙子一開口,即可成婚,時間上又進了一步,有立即要辦之意。由良辰而如今,而此刻,層層遞進,越來越近,把少女急切求愛的心聲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來,其大膽、潑辣、執(zhí)著、多情的性格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詩三章,“庶士”重出,可見她并沒有意中人,而是向眾多的小伙子呼喚著愛她的人,這就愈見其求愛之大膽、求愛之心切了。
讀完此詩,使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北朝民歌《地驅樂歌》和《折楊柳枝歌》。《地驅樂歌》寫道:“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折楊柳枝歌》寫道:“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求偶之心可謂同樣的火熱,同樣的急切! 但這兩首詩尚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痕跡在,約略反映了埋怨情緒,是對愛情不能自主的哀怨。而《摽有梅》中的女子,卻沒有這種約束,而是大膽求愛,傾瀉無遺。再者,這兩首詩都是直陳其事,直抒其情,而《摽有梅》中,在直抒其情中又有微曲之處。明明是女子急切求愛,卻反從小伙子身上著筆,詩中三寫 “求我庶士”,“求我”二字,變主動為被動,不單是我求你,而且也是你求我,雙方只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才能結成完美的婚姻,既求愛心切,又不卑不亢,從而寫出了她熱烈求愛中的自尊自重的身價。
全詩以落梅起興,比喻年華易逝的求偶激情,比喻恰切,具體生動,恰到好處地抒發(fā)了女子的心緒。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錯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改崔護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