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戰勝樂》原文與賞析
百戰得功名,天兵意氣生。三邊永不戰,此是我皇英。
這是一首歌贊武功,頌揚文德的詩歌,反映了盛唐時期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表達了人民向往和平的心愿。
“百戰得功名,天兵意氣生。”開頭兩句宣揚了盛唐時期唐王朝對外用兵成績斐然。“百戰”夸寫征戰之多,“天兵”,舊謂秉承天意之兵,這里是說朝廷派兵安邊是上順乎天意,下順乎民情的正義行為。這兩句是倒裝,正常語序應是 “天兵意氣生,百戰得功名”。意思是,唐王朝為安邦定國,派遣將士防守邊關,他們意志頑強,銳不可當,歷經百戰,捷報頻傳。“百戰得功名”是正面肯定軍功,并不是夸耀哪一個人的功名,而是泛指,強調戍邊將士都為國家的安定立下了功勞。“天兵意氣生”,抒發戰爭的正義性。從社會發展來看,盛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代表了社會的進步。當時,在邊界發生的戰爭大多是抵御外敵,所以將士同仇敵愾,銳不可當。開頭這兩句是一個因果句,不僅表述了邊功的建立,而且交代了建立邊功的主要原因——“天兵意氣生”,同時也表明正義的戰爭是順乎民意的,也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因而威震海內。
“三邊永不戰,此是我皇英。”兩句贊頌當朝人主治理國家恩德昭著。“三邊”,古稱幽、并、涼為三邊,這里代指所有邊界。這兩句的意思是,訴諸武力適可而止,邊關盡息烽燧,與周邊少數民族修好,人民安居樂業。當今主上的卓越與明智就體現在這文治武功上。最后一句表達了人民向往和平的心愿。唐玄宗當政在前期治理國家的確顯示了他的卓越和明智,在他的詩歌里明確表達了這一思想。《平胡》中序言說: “戎羯不虔,竊我荒服,命偏師之俘翦,彼應期而咸殄,一麾克定,先捷相仍,爰作是詩,聊以言志。”《詩》曰: “霧掃清玄塞,云開靜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在 《餞王唆巡邊》里也說: “不應陳七德,欲使化先敷。”這里都表明了唐玄宗當政前期對武力的使用是很謹慎的,在他看來“武功”、“七德”是不得已而為之,而 “文德”、“風化”是首要的。用他的話說,就是 “股肱申教義,戈劍靖要荒”( 《送張說巡邊》)。這兩句是全詩主旨之所在,從客觀上它反映了盛唐時期的承平氣象,從主觀上它表達了廣大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這首詩有兩種本位的解釋,一是直接反映盛世的承平氣象,人們由衷地歌頌皇帝的賢明,一是虛景實寫,反映人們的心愿。全詩語言質樸、平易如話,情感真摯,溢于言表。全詩以叱咤風云開始,以歌功頌德收尾,文武相生,映襯鮮明,寫戰爭沒有肅殺的氣氛,為譽詞不覺庸俗,承轉自然,情調和諧。
上一篇:《秦漢民歌·戰城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得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