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民歌·大業長白山謠》原文與賞析
長白山前知世郎, 純著紅色錦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建立大隋封建王朝。其子楊廣弒父篡位,自立為天子,亦即隋煬帝。煬帝荒淫失政,兵役繁苛,百姓無以為生,聚眾山林,與隋王朝對抗。大業年間長白山曾為農民起義的據點,農民軍拼死求生,無所畏懼。這首民謠就是謳歌農民軍將士英勇善戰,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的,文字簡潔明快,慷慨雄壯,震撼心靈,足使官軍望風膽懾。
全詩十句,采用民歌調子與白描手法,句句出神,層層遞進,情感高揚,戛然而止,宛如巨雷洪鐘,震地驚天,氣吐長虹。
詩的前四句勾勒農民軍的形象,點出他的身份,生活的環境。以長白山為根據地,占山為王,儼然是農民的王朝,與隋王朝相抗衡,民歌作者贊美他們是知天意,曉人情的知世郎。接著勾勒農民軍的服飾,純一無雜的穿著大紅色的錦背襠。紅色為正色,代表著正義興旺,不可戰勝的力量。是喜慶的標志。這種服色本身是對剝削階級誣蔑農民軍為盜匪的一種無聲反駁。再下兩句采用夸張手法寫他們的武器,長矛刺天,大刀光耀,暗襯出農民軍的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個個是善戰的強人,士氣高昂,使敵人望而生畏。
中間四句勾勒農民軍的戰斗生活。上山以獵取野物獐鹿為生,下山則殺牛屠羊、犒勞弟兄。暗示農民被迫放棄了祖業種田,但仍然豪氣沖天,慷慨當歌,并未被剝削者困死,也決不向剝削者低頭求饒。反而當聽到官軍圍剿,個個提刀上馬。沖鋒陷陣,勇敢殺敵。一個“蕩”字,表現出農民所向無敵的英勇氣概。
結尾兩句更為警策,震懾心靈。民歌作者在遞進的描寫中,水到渠成,剖示農民軍心靈。比方這次戰斗就像從軍遼東殺敵,為國捐軀,腦袋掉了有什么關系,死得其所。由這個比方可知農民軍為自己的農民王朝抗擊官軍,視死如生。因此他們才爆發出無比英勇的力量。顯示農民的生死觀與價值觀純正高尚。
民歌表現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反映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斗爭的尖銳與殘酷性。民歌作者完全站在農民階級方面,以農民階級先進思想去審視這一斗爭,以正壓邪,蔑視官軍。詩中雖然對官軍不著一筆描寫,但從對農民軍的形象與心理刻畫,自然可以預知農民軍的勝利。真可以說是一字千鈞,用筆出神,含蘊豐厚。
上一篇:《唐代民歌·回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天仙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