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回紇》原文與賞析
曾聞瀚海使難通,幽閨少婦罷裁縫。緬想邊庭征戰苦,誰能對鏡治愁容。久戍人將老,須臾變作白頭翁。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王朝雖然在經濟上空前繁榮,但唐玄宗沉湎酒色,荒于國事,委任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為宰相,掌握權柄,把持國政,政治日趨腐敗,階級矛盾加劇。加之統治集團窮兵黷武,對外戰爭連年不斷,抓丁拉夫,遠戍邊地充當炮灰,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災難和極大痛苦。本詩就是寫征人遠戍邊地征戰,杳無音信,久久不歸,給留在家里的少婦帶來相思之苦。
“曾聞瀚海使難通,幽閨少婦罷裁縫。”瀚海,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地區的泛稱。是當時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是征人被征戍之地,也是征戰的對象。陳琳在《飲馬長城窟行》里說:“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與這里所寫的頗為相似。征人被征戍邊地后,家里撇下了孤苦伶仃的妻子。丈夫思念妻子,妻子思念丈夫,彼此相思之苦是可想而知的。詩人開頭就寫邊地使者難以通消息。使者尚且不能通消息,一般的戍卒就更可想而知了。正因為久戍不歸,音訊皆無,在家的妻子心緒不佳,百無聊賴,竟把縫制衣服的事都拋在一邊了。不僅如此,她浮想聯翩,立即想到遠戍邊庭的丈夫征戰之苦。不禁使人想到高適《燕歌行》所寫“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邊庭蕭條,戰斗激烈,生死難測。她想到這些,怎能有心 “對鏡治愁容”! “女為悅己者容”。丈夫遠戍不歸,存亡難測,又為誰去對鏡修飾打扮呢!古人寫思婦思夫之愁緒,多用此法。諸如徐干《室思詩》: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情詩》又寫道: “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容。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詩人用不能 “對鏡治愁容”,來表現她綿綿不斷的憂思和哀愁,遠比直接陳述其哀愁要生動形象得多。“久戍人將老,須臾變作白頭翁。”這是就其遠戍的丈夫而言。她思念丈夫,丈夫同樣思念她。“須臾變作白頭翁”,不只是說遠戍之久,“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而是 “思君令人老”所致。這就把愁思深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全詩通過少婦對遠征邊庭的丈夫,杳無音信,痛苦思念的敘寫,揭露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夫妻離散的痛苦。
作者對少婦思夫的敘寫,不作面面俱到的描繪,只抓住“罷裁縫”和不治“愁容”兩個典型細節的描寫,就把她深深的憂思和滿腹哀愁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發人聯想,啟人深思。
上一篇:《清代民歌·嘲鴻臚寺序班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隋代民歌·大業長白山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