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鬧元宵》原文與賞析
童兒放學店未開,家家鑼鼓喧如雷。新年風物幸無事,買得元宵燈未試。夾雨夾雪七五三,更將走馬為筱驂。迎春既過復迎喜,爆竹燒殘鬧房已。更縛風鳶一尺長,街頭又看東風起。
這是一首以兒歌童謠形式寫出的反映清代京師元宵節前后民風民俗的詩。每年元宵節前后,家家戶戶都敲擊鑼鼓鐃鈸,并伴隨以歌謠演唱,這就是“鬧元宵”。歌謠演唱有各種名目,如 《跳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等等。他們三五人為一隊,每人手執一種樂器,其他兒童多人圍繞跟從,邊走邊敲打,滿街人聲鼎沸,熱鬧非常。這種活動,因是邊走邊唱,所以俗稱‘走馬鑼’。無名氏寫作的《鬧元宵》的樂府民歌,便是反映這一具體民俗的。
這首歌的首二句“童兒放學店未開,家家鑼鼓喧如雷”,寫的是兒童在春節期間已放假,商業店鋪均已關閉,人們閑暇無事。店未開,這里指的是,商業店鋪在正月初一至初五這五天中,按例都關門閉店休假。這幾日便是家家戶戶開始慶賀新春,歌唱玩樂之時,到處敲鑼打鼓,喧聲如雷。
三、四句“新年風物幸無事,買得元宵燈未試”,寫的是新年(即今之春節)過后元宵節將臨之時,仍處于新春游樂之期,大家都不去忙于公務或生計,這是新春期間的特色。元宵節雖還未到,但元宵燈卻已買來備好,在尚未到上元放燈觀燈之時,即“燈未試”之時,人們便開始做這些游樂慶賀活動了。
五、六句“夾雨夾雪七五三,更將走馬為筱驂”,這“夾雨夾雪”既是當時的氣候特色,又是他們活動方式的一種名目,這“七五三”均是單數,是否指的是正月初七、初五、初三,今已不敢妄言。正是在這些日子中,兒童均以騎竹馬為戲。“更將”是“加之以”、加上的意思?!绑泸墶?,筱(xiao),小竹、竹箭,這里指竹竿。驂(can餐),原義是一車駕三馬,這里指的是馬,所以用驂字是為了壓韻。可見,筱驂即男孩胯下拖竹竿當馬騎的竹馬。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中的竹馬即同此。意為此際兒童更為歡悅。爭相騎著竹馬參加慶賀活動。
七、八句 “迎春既過復迎喜,爆竹燒殘鬧房已”,是寫元宵節過后的情況,把時間一下子拖后了十幾天。意為此時還是娶妻結婚的好時光,“迎喜”即參加婚禮活動,此時也是大放爆竹以示慶賀,夜晚之時還要向新郎新娘 “鬧洞房”。這樣又為迎新春的活動增添了喜慶色彩。
九、十句 “更縛風鳶一尺長,街頭又看東風起”,把時光又向后拖了些時日,即正月中下旬和二月初時。春風吹起,又是放風箏的好時候。風鳶,即風箏,也稱紙鳶。這時,街頭巷尾處處放起風箏,人們仰頭觀望在東風(春風) 中飄蕩的紙鳶,春天的景象更加濃重了。
全詩十句,是反映民俗的民歌中句數較多者。分別寫了京師市民春節之后的 “鬧元宵”活動、“迎喜”活動和放風箏活動。十句詩緊緊抓住了當地的民風民俗特色,情緒歡快,語句熱烈,也表現了當時的 “喜慶升平”的景象。從這首樂府民歌所反映的內容和心緒來看,當產生在乾隆至嘉慶和道光初年時,即鴉片戰爭之前的 “承平時期”。
上一篇:《唐代民歌·采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陟岵》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