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牽掛》原文與賞析
我好似水底魚隨波游戲,你好似釣魚人弄能心機。釣鉤兒放著些甜滋味,一時間吞下了,到如今吐又遲。牽掛在心頭也,放又放不下你。
愛既然是心的疊印,情的融合,它就需要雙方的積極投入。這樣,愛情之花才能俏麗開放,結出甜蜜的果實。倘若其中一方弄虛假,玩心機,愛情之花便迅速枯萎,結出的只能是難咽的苦果。而這苦果也只能由全心投入的一方和淚吞下。特別是初涉愛河的少女,情竇初開,格外渴盼愛情來滋潤剛剛開始成熟的心田;生活經歷的淺薄,又使她們難分愛情的真與假。一旦碰上善用心機的花花公子,她們往往像飛蛾撲火又自以為是投向光明一樣,結果被燒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牽掛》中的主人公正是這樣一位為人所騙,卻又對盜情者“牽掛在心頭”,“放又放不下”的柔弱少女。她以生動形象而又飽含酸辛的比喻,唱出了一首又悔又恨,悲涼幽怨而又無可奈何的歌。
全首民歌只有三個層次,前兩層寫幽怨,后一層寫牽掛。
首層為我們勾畫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 一個是像水底的魚兒一樣隨波游戲的天真單純少女; 一個是像釣魚人一樣弄盡心機的狡詐猾黠的登徒子,情場老手。少女涉世未深,閱人極淺,外面的世界在她看來,一切都像花一樣美好,像她自己一樣善良。她也確實像水中的魚兒一樣,無憂無慮,快活自在地追逐著浪花波濤,全然不知岸上的“釣魚人”正“弄能心機”。一方是詩化了一切,毫無提防;一方是處心積慮,志在必得。少女日后咽下的苦果的種子就這樣埋下了。
少女以 “釣鉤兒”喻她那苦澀的愛情,是極恰當貼切的。對魚兒來說,一旦吞下了釣鉤兒,就絕難吐出——鉤上有倒須;對少女來說,一經投入熱烈的愛情,就更難以自拔。因為少女的感情付出,如同排壑澗水,無法倒卷,這就更增加了她的愛情悲劇的凄苦色彩。“一時間吞下了,到如今吐又遲”,寫出了她的怨,她的悔。怨 “釣魚人弄能心機”,怨自己天真無知;悔不該聽信“釣魚人”的花言巧語,只為那一點點“甜滋味”便糊里糊涂地吞下了釣鉤兒,糊里糊涂地結束了 “隨波游戲”的過去。不僅如此,“到如今吐又遲”與“隨波游戲”的過去是一個對比,與她品嘗著些“甜滋味”的時候有著更大的反差,同時也映照出她吞下鉤兒以后內心的痛苦。也許開始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使她陶醉,也曾在心中勾畫過一幅美麗的遠景圖,然而不久,“釣魚人”便原形畢露,揚長而去。到如今,她欲吐而不能——陷入太深,欲吐又覺為時已晚——感情已經付出。這表明了她一定程度上的清醒,也透出她無可奈何的凄涼。
最后兩句則點明主旨,表明少女仍癡想對方,牽掛著心上人。明知對方不是真心,自己則又難以收回真情,確定符合少女的心境。
這首民歌在修辭上的最大特點是善用比喻。以 “隨波游戲” 的 “水底魚”喻天真純樸的少女,以“弄能心機”的“釣魚人”喻極富心計、玩弄感情的卑鄙家伙,不僅突出了少女的單純,登徒子的陰險的人物性格,連人物的形象、身份、人物間的關系也揭示得形象而清晰。第二層以“釣鉤兒放著些甜滋味”為喻,點明了釣魚人的狡詐; 以 “一時間吞下了,到如今吐又遲”為喻,表達了少女又悔又恨、吐不出又放不下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比喻手法而成篇的民歌并不少見,以一喻到底而如此貼切、深刻的卻極難尋覓。絕妙的比喻,精巧的構思,使這首民歌感情表達得更含蓄蘊藉,更哀麗深沉。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查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癡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