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子衿》原文與賞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是一首由姑娘唱出的與情人幽期密約,久等不至,所產(chǎn)生的相思之苦的戀歌。
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說,你青青的衣領(lǐng),時刻縈繞在我心。即使我不去找你,難道也不給我個音信。這章首句寫情人的衣著,以衣著代人,從衣著的鮮艷留下的深刻印象,以烘托人的美好難忘。這與下句“悠悠我心”,愛之深,思之切,形成了有機聯(lián)系。繼而又寫“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由于愛而思,看來頗有點責(zé)怪的意味了。但這責(zé)怪,仍是愛之深,思之切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她對他采取來不來由你的無所謂的態(tài)度,那也就談不上什么愛了。
第二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首句與第一章一樣,由物及人,然而卻把“衿”易為“佩”。佩,是佩玉。佩玉的晶瑩剔透,象征著人的高潔。如果說衣著(衿)之美還只是著重描繪外貌之美的話,那么佩飾之美則側(cè)重揭示內(nèi)在之美。這就把他既有外貌美,又具心靈美,表里如一,內(nèi)外一致的完美形象描繪出來。這正是她之所以贏得她愛的重要條件,也是她朝思暮想,愛之不舍的根本原因所在。對這樣一個完美的小伙子,第一章說“悠悠我心”,她老把他裝在心里,固然有憂思的內(nèi)容在,但沒有更真切地表明。而在這章里,則毫無掩飾地說“悠悠我思”。由心到思,使相思之情更加明朗化、深刻化,在感情上又加深一層,推進(jìn)一步。“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同樣是責(zé)怪之詞,但在第一章里責(zé)怪他“不嗣音”,這章卻責(zé)怪他 “不來”。“不嗣音”,只是不通個音信,在相思的激切程度上尚有一定的距離。“不來”,不來到自己身邊,暢談情愛。距離的由遠(yuǎn)而近,表明相思之情越來越急切。作者在回環(huán)往復(fù)中更換個別字詞,把這位熱戀中的多情女子急不可耐的相思之情生動地勾畫出來。
第三章 “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讀完 “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方知這位女子并不是坐在家里去怪怨情人 “不嗣音”、“不來”,而是早跑到幽會地城樓上等著他前來相會。可是再等他也不見來。他不如期負(fù)約,既不來,又不通個信息,也許她怪怨得有理。此時她正在城樓上時而翹首遠(yuǎn)望,時而走來走去,若有所失,百無聊賴,這正是 “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的緣故。乃至于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至此,把相愛相思之情推向高峰。千百年來人們常用這兩句話來表達(dá)相思之情,可見其影響之深,感染力之強!
全詩在愛的基礎(chǔ)上,集中一個 “思”字。首章 “悠悠我心”,是 “思”;次章 “悠悠我思”,是 “思”; 末章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還是 “思”。首尾一貫,越來越強烈,把相思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足見主人公火一般的戀情。
這首詩前兩章用重章的形式反復(fù)吟詠相思之情,末章則另辟意境,不獨吟詠,而且見諸行動。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詩人正是通過她坦蕩的自述和行動的敘寫,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多情的少女形象。
上一篇:《唐代民歌·天仙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山歌二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