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楊載
大廈就傾覆,難以一木支。
惟公抱忠義,挺然出天姿。
死既得所處,自顧乃不疑。
惻愴大江南,名與日月垂。
我行見遺墨,再拜墮涕洟。
名堂有深意,亦唯歲寒枝。
可知平昔心,慷慨非一時。
峨峨著棟宇,昭昭示民知。
勿使風雨敗,永慰千古思。
元代前期詩人,往往由于異族統治,山河改色,而在作品中表達故國之思、愛國之情,而宋代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等,又常常是他們吟詠贊揚、寄托情操的主要對象。楊載,作為元代四大家之一,由宋入元時僅七歲,盡管后來仕途得意,身居高位,但童年留下的巨大創傷久久地震蕩著他的民族心理。《題文丞相書梅堂》就是這種民族心理的強烈表現,他對舍生取義、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予以高度的評價,并寄托了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詩人首先贊揚文天祥在狂瀾既倒、國家淪亡之際不顧安危,高標獨出,彌足可貴。大廈忽喇喇將傾,茍且偷安、庸碌無能的南宋小朝廷即將走完蒙羞含恥的歲月,一時降臣紛紛,一片混亂,唯獨文天祥一身正氣,受命于危難之間,深明民族大義,挺然高舉,天姿卓異,只不過獨木難支,亡國無免,令人嘆惋!
文天祥的出任要職、力挽國難,其精神、氣概,已經使我們敬服、推崇,但更令人感動的還是他的英勇就義、至死不屈。自被俘后,文天祥從戰場到囚室,度過了四年獄中生活,威武不屈,經受了威逼、利誘的雙重考驗,被害時見者、聞者都掩面流淚,傳說天色慘淡,日色無光。因此詩人進而贊揚文天祥死得其所,義無反顧,整個長江以南,就為之惻愴致哀,贊揚這位民族英雄與日月齊光,永垂不朽。
再次,詩人從名堂遺墨、天祥“書梅”推闡其平生志節。梅花,歷來是中華民族高潔情操、堅強氣節的象征,歲寒冰姿,凌空獨開,不畏寒冷,傲然挺立,顯然也是文天祥個性、氣質、操節的融合。詩人由此得出結論:“可知平昔心,慷慨非一時”,說明文天祥臨危赴任、大義赴死決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心血來潮,而是長期砥礪、不斷完善的平生之志。這也啟示后人,雖然不可能人人都遇到文天祥的時代與考驗,但平時志節情操的培養、陶冶、提高,卻是萬萬不可少的;只有平時的長期積累、不斷修煉,才可能在關鍵時刻從容赴難、矢志不移。
最后,詩人強調了文天祥精神的傳承意義。他認為,這峨峨棟宇、梅堂遺墨,正是文天祥的英魂所在,對人民起到一種潛在有力、強勁純正的熏陶、教育作用,有利于激發人心,振奮民族精神。所以詩人祈求,千萬不要讓“風雨”毀壞這活生生的歷史“教材”,保存、修繕好這一重要遺跡,不僅可以用來慰藉千古英靈,亦可以代代傳承,使我們中華民族中這一最可寶貴的傳統發揚光大、深入人心。
文天祥雖死猶生,輝照千古;楊載心有所感,繼往開來。他們的努力,都沒有白費。中華民族的自尊、自強、自信之傳統,正以累積擴充之態勢一代代延續下去。
上一篇:《題息夫人廟·[清]鄧漢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旅店·[清]王九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