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鄧漢儀
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息夫人廟,在湖北漢陽縣北桃花洞。息夫人,又稱息媯,后人又稱桃花夫人。春秋時一小國息國君主之妻。楚滅息,息夫人被俘入楚宮,被迫事楚王。此后一直沉默不言,直到為楚王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即后來的楚成王)。楚王問她為什么不說話,她才嘆道:“我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事見《左傳》莊公十四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一旦失去,便永遠也無法復得,永遠與這大千世界無緣。生命實在可貴。對生命的留戀,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本能。死的考驗,容不得任何一點虛假做作。在我國傳統道德觀念中,一個人的名節重于生命。女子事二夫,士人仕二朝,被視為嚴重的失節行為。烈婦為夫殉節,忠臣為朝廷殉節,被視為最完美的道德行為。但也有人貪生怕死,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惜舍棄自己的名節。這些人中,除無恥之徒外,不少人在社會道德觀念的力量下,心理上得不到安寧,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或懼怕后人的譴責,因而深感死之艱難,悔恨自己沒有死的勇氣,鑄成了人生大錯。
息夫人就是如此。以今天的道德觀念言之,息夫人以一弱女子而慘遭強暴,并不能對她的“失節”負責,她是無辜的,應該得到同情。但在古代的道德觀念中,她未能以一死保全自己的名節,身事二夫,便是可恥的失節行為。息夫人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她深深悔恨,當初未能一死全節,遂以不言自處,思念故夫,思念故國,傷心不已。
“傷心豈獨息夫人!”千載而下,也有息夫人這樣的悲劇人物。詩人旨在借詠息夫人事,揭示當時降清貳臣們的悲劇心理。清兵入關,建立了異族統治。“夷夏之大防”傳統思想的偏見,使“失節仕清”的行為,性質更為嚴重。當時的士大夫們,深以出仕清廷為莫大恥辱。許多人在明清易代之際自殺而死,保持“大明臣民”的氣節。在清廷以高壓手段強迫有名望的漢族士人出仕、應試時,有人以死抗爭,決不出仕、應試,終于全節。但也有不少人,沒有一死全節的勇氣,出仕清朝,當了貳臣。他們都是自幼便熟讀儒家經典和史書的人,并非不知這是失節行為,并非不知這種失節行為在當時的嚴重性,并非不知愛惜自己的名節,歸根到底,也和息夫人一樣,沒有死的勇氣,故致于此。未能死節的遺恨,失節的愧悔,對故國的思念,殘酷地折磨著他們的心靈。他們的心態,正如息夫人一樣。
上一篇:《題張校理畫·[明]高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文丞相書梅堂·[元]楊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