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京口夷亂竹枝詞(選三)》原文與賞析
家家遇鬼嚇癡呆,門外提刀劈進來。衣服銀兩并首飾,被他擄去實悲哀。
西門一帶更凄涼,大廈高樓變火場。只是路途堆瓦礫,難分巷口在何方。
逆夷何故起癡心,掠盡銀洋沒處尋。忽欲差人爬寶塔,漫言頂上有黃金。
這三首《京口夷亂竹枝詞》與前三首《揚州竹枝詞》的創作背景緊緊相連,同樣反映了1842年6至8月間,英國軍艦入侵長江后,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的現實。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東漢末和三國吳時稱為京城,東晉和南朝時,因此城憑山臨江,為建康(今南京市)的門戶,通稱京口城。因此,京口即指鎮江。王安石名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即寫此處。
這三首《竹枝詞》反映了英軍攻入鎮江后燒殺劫掠所造成的凄慘景象。資料記載,在這次劫難中死傷了160多人,英軍所到之處,大肆屠殺,挨戶搶劫,奸淫婦女,焚毀房屋,無惡不作,慘況實為空前。
第一首著重傾訴英國侵略軍大肆劫掠人民財富的情況。首二句“家家遇鬼嚇癡呆,門外提刀劈進來”,寫侵略軍入門時的兇狠和受害百姓的驚恐。一句“提刀劈進來”十分鮮明生動地刻畫了英軍的殘暴與瘋狂;手無寸鐵的百姓見了,當然會十分驚恐。
后二句“衣服銀兩并手飾,被他擄去實悲哀”語句極為淺顯明白,如日常說話。人們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財富,就這樣地被侵略軍搶走了,今后的日子將怎樣過呢?他們能不從心底里感到巨大的悲痛嗎?但他們去怨誰呢?怨侵略軍?怨朝廷的昏庸無能?這些,在四句詩中已無法寫出,但在這首詩之后,卻無疑會有這樣的思想內容。因而,人們的悲哀便不只是對失去財產的悲哀了,其中也含有未能明言的憤怒。
第二首重點寫侵略軍焚燒房屋的情況和帶來的凄涼景象。“西門一帶更凄涼,大廈高樓變火場。”講鎮江城西地區被侵略軍破壞最重,所有高樓大廈,大小房屋已全部被大火燒毀。
后二句“只是路途堆瓦礫,難分巷口在何方”,進一步具體描述大火之后造成的慘象:滿街滿路全是堆積的殘磚碎瓦,就連巷口在什么地方也難以分辨了。一句“難分巷口”便充分表明大火之烈,后果之慘。所有房屋已全部倒塌,往昔的街巷規模已完全不能辨認了。這兩句再次突出地再現了侵略軍的瘋狂與殘暴和人民遭遇的凄慘。
第三首繼續寫侵略軍欲壑難填,貪得無厭的情況。前二句“逆夷何故起癡心,掠盡銀洋沒處尋”,寫外國侵略軍貪心太重,把百姓的錢財劫掠一空之后仍不滿足,還想另外再覓錢財又苦于無門路。
后二句具體說出了“逆夷”們異想天開的打算: “忽欲差人爬寶塔,漫言頂上有黃金。”即他們聽說寶塔之內、佛像體內等藏有黃金,所以便想派人爬上寶塔,去尋找金貨。這一首又生動地記下了一筆當時的真實情況,再記了一筆侵略者的罪行。鎮江也是文明古城,有金山、焦山、北固山等風景名勝,寺塔亦多,如金山寺的慈壽塔等。當時都恐難逃侵略者的洗劫。
這三首《竹枝詞》,從三個角度記載了侵略軍當年對鎮江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三首詩全都寫得十分通俗簡明,點到即止,而且意內言外,全都表現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心情。體現了民歌固有的風格特色。
上一篇:《秦漢民歌·烏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京師人為嚴嵩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