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里尼姑,缺少孩兒沒丈夫。
每日吃齋素,又沒個神仙度。
嗏,扯碎大衣服,變規(guī)模,
留起頭發(fā),走上煙花路,
嫁個丈夫不受孤。
——明·無名氏輯《新編題西廂記詠十二月賽駐云飛》
本篇刻畫了一個掙脫宗教禁欲主義的牢籠,追求人間正當情欲的尼姑形象。
尼姑是信奉佛教的僧侶。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梵文稱男僧為比丘,稱女僧為比丘尼,故名。中國僧尼自隋唐以來都依《四分律》受戒,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出家人依戒法規(guī)定受持此戒,方能取得正式僧尼資格。不淫邪,不吃葷,皆為其戒條之一。佛教認為,只有如此禁欲,方能度脫人世間的苦海,來生達到幸福的彼岸。然而這位尼姑忍受了佛教戒律的痛苦,卻“又沒個神仙度”,因此使她失去了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于是她便“扯碎大衣服,變規(guī)模”,即不再作尼姑的衣著打扮,而走上追求情欲的道路, “嫁個丈夫不受孤”。
全詩在形式上如同口語一樣通俗,在內(nèi)容上卻不同尋常地寫出了尼姑對佛教的叛逆和人性的覺醒,因此它使人讀來頗感清新、可喜。
上一篇:《孺子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小小寡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