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復落,
人死一去何時歸!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相和曲》
這和下一首《蒿里》都是古代十分流行的喪葬歌。晉代崔豹《古今注》說: “《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于蒿里。至漢武帝時,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謂之挽歌。”據此說,兩首喪歌的創作年代是在漢初。然而,《樂府解題》則說:“《左傳》云: ‘齊將與吳戰于艾陵,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云: ‘送死《薤露》歌’。即喪歌,不自田橫始也。”在傳為宋玉所作的《對楚王問》一文中,也出現過這兩首歌名: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即蒿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由此看來,早在秦漢以前,人們大概就已經用它們作為挽悼死者、抒發哀感的樂歌了。
“薤上露,何易晞! ”薤(xie),一種葉片細長、開紫色小花的植物。晞(xi),干。這兩句是比喻,說人生短暫就像易干的薤上露水。 “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然而今晨的露水干涸了,明朝新的露水又會降落,可是人要是一旦死去,就永遠不再回歸了。
前兩句用比,寫人似薤上之露,后兩句用反襯,說人不如薤上之露,在反復感嘆生命短促,人生無常中,抒發哀悼之情,寫得十分凄婉動人。
上一篇:《著》原文|賞析
下一篇:《血海深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