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中齊說使君賢,
只剪輕蒲為作鞭,
兵仗不煩森畫戟,
歌謠曾唱是青天。
——《況太守集》
本篇把明宣德年間蘇州知府況鐘歌頌為“青天”,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政治清明的向往。
況鐘(1386—1443),江西靖安人,字伯律。明宣德五年(1430)任蘇州知府,嚴懲貪詐的吏屬,抑制豪強,使織造采辦的宦官和衛所將卒有所收斂。當他辭官回家奔喪時,蘇州百姓八百多人聯名奏本,請求“起復”(奔喪后起用復職)。他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郡中齊說使君賢”,群中,指蘇州境內。使君賢,指況鐘為政賢良。 “只剪輕蒲為作鞭”,輕蒲,即蒲柳。用柳枝作鞭子當刑具,形容政寬愛民。 “兵仗不煩森畫戟”,意謂對于士卒等下屬要求嚴格,不奢侈靡費。畫戟,指繪畫的兵器。森,森嚴。“歌謠曾唱是青天”,即民間歌謠把況鐘歌頌為青天。青天,指為政清廉的清官。清官盡管也是屬于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但他比起贓官、昏官來,對于人民的剝削、壓迫,在程度上要緩和一些。在被壓迫人民還不可能根本推翻封建統治的歷史時代,在清官與贓官、昏官之間,只有選擇清官,此外別無其他選擇。人民盡管歌頌況鐘“是青天”,但這絕無把清官看作救星的意思。民歌作者的眼光看得很清楚,況鐘依然是個統治者、壓迫者,只不過他比較賢良, “只剪輕蒲為作鞭,兵仗不煩森畫戟”,不是那種兇殘肆虐的統治者、壓迫者罷了。
一方面歌頌“使君賢” “是青天”,一方面寫他依然用鞭子、用兵仗在進行統治,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又揭示了“青天”的本質,這就寫得很有分寸,很深刻。而這種很有分寸、很深刻,又顯然來自民歌作者正確的立場和深邃的洞察力。
上一篇:《自明》原文|賞析
下一篇:《識破》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