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都城南莊》言情贈友詩歌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于這首詩,《全唐詩》中有這樣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記載:“《太平廣記》云 :初,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叩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 ‘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后絕不復至。及至來歲清明,徑往尋之,戶扃無人,因題此詩于左扉。后數日,復往尋之,有老父出曰: ‘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已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死。得非君耶,殺吾女?!?持崔大哭,崔感慟,請入臨,見其女儼然在床,舉其首,枕其股,哭而視曰: ‘某在斯?!?須臾,開目復活,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雖然這段本事的真實性頗值得懷疑,但是,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愛情傳說故事,對于這首詩無疑也是一個優美的詮釋。
去年的今日,就在這個院子里,“我”看到了那如詩如畫的情景,那女子美麗的面龐與桃花相映,似籠著一層紅光。而今天“我”重到此地,那美麗的芳容已不知歸向何處,只有那桃花依然在春風中灼灼含笑。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這樣的情境: 一件永遠難忘的事情,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件事情的許多細節已經淡忘了,而唯留下那最美好的一瞬永存于記憶之中,而且經過自己心靈的塑造,愈加美好。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境,那藏在記憶深處的一瞬,便會自然而然地展示于腦海之中。崔護這首詩所描述的正是這樣的情景。遺憾的是,當主人公重游故地時,那與“桃花相映紅”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而那依舊凝情含笑的桃花,帶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惆悵……
與此詩相類似的是杜牧的《嘆花》 :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标P于此詩,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杜牧游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余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全詩圍繞“嘆”字,抒發自己尋春賞花去遲了,以至于春盡花謝,錯失了美好的時機。通過對自然界因季節變換,鮮花凋謝,紅芳褪盡,綠葉成陰,果實滿枝現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惋惜之情。
同樣是覓春懷舊的詩,相比之下卻給讀者以不同的審美感受。杜詩留給人的是深深的惋惜和感慨,似乎將人間美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表露出來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懊惱的情緒。而《題都城南莊》的獨特之處在于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或許是因為詩人太愛自己心中的偶像了,于是展示的是那“人面桃花”的最美好的一幕,即使“人面不知何處去”,依舊留下了那灼灼桃花笑迎春風的美麗意象。看著這依舊爛漫的桃花,使人不禁想起在桃柯掩映下那女子的皎好面容。而心中的偶像也就更加美好,更加令人難忘。留給人的是不盡的惆悵和想象。
這首詩短短四句,展示了兩個時空,“覓春不見”,引起了對“去春今日”的回憶,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兩幕同樣美好的情景——美好的一瞬與紫色的惆悵中無數美好的想象。
關于這首詩和那段美麗的傳說,在后世廣為流傳,不僅留下了“人面桃花”的佳句,而且也被藝人搬上了舞臺,如戲曲 《人面桃花》等。
上一篇:《靜女(邶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鷓鴣天》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