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邶風)》言情贈友詩歌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①。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②。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③。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④。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⑤。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⑥。
這首詩出自 《詩經·邶風》 。它生動地記錄了一雙熱戀的情侶幸福甜蜜的幽會的經過,情調清新健康,生活氣息濃郁,又富有戲劇性。
《詩經》 的 “十五國風”,運用 “比興”手法,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優秀的民間情歌,則是通篇運用 “賦”法,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朱熹 《詩集傳》 )
首章,寫男子應約去幽會,卻沒有見到對方。“靜女其姝”,從性格和外貌兩方面描寫了姑娘的可愛。將它置于篇首,表明姑娘的形象和言談舉止已在男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脫口而出就是對她的贊美。第二句的 “俟我”兩字,清楚地告訴讀者,這對情侶已經有約在前,姑娘曾明確表示先期到達,等待男子。約會的地點選在僻靜的 “城隅”,則是因為這種約會屬于兩人的隱情密事。從前兩句的描述來看,這次幽會必然事遂人愿。但是從第三句開始,饒有情趣的波瀾曲折出現了。“愛”,是姑娘的行為,她躲藏起來了。“不見”,是男子在城墻拐角的約會地點尋覓的結果。所謂 “俟我”的約定,面臨著 “告吹”的危險,急得男子 “搔首踟躕”。這一細節,生動地刻畫了男子由滿懷希望轉而疑惑不解、焦灼不安的復雜心理活動。
第二章,則是逆波回轉,柳暗花明。正當男子 “搔首踟躕”的時候,那位俊俏嫻靜的姑娘突然出現在他的眼前,并且送給了她一只彤管。顯然,姑娘是有意逗樂。這一幕逗人的鬧劇,表面看來,好像與姑娘平素嫻靜的性格發生了矛盾。其實,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 十分興奮激動的人會舉止失常。姑娘演出的鬧劇,正是她赴約時興奮不已,難以自持的表現。“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兩句表明,男子不但消釋了心中的懸念,而且樂得心花怒放。他拿著姑娘饋贈的紅色樂管,望著那閃爍的光彩,贊不絕口。
第三章,寫男子欣賞彤管時心蕩神搖,又想起了姑娘上次贈物的情景。“自牧歸荑”,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是交待了姑娘所贈禮品的產地和名稱; 二是體現了姑娘純潔真摯的愛情。牧場是百草豐茂的地方,姑娘把初生的茅草作為贈物,必然經過了精心的挑選。那株茅草是她的一片芳心的象征。“洵美且異” ,不但寫出了男子對贈物的贊美,而且反映了他內心產生的異乎尋常的感受。“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補充說明了上句。原來那異常的美感,并不是茅草本身具有的,而是因為它是美人送的禮品。這正是處在熱戀中的情人特有的 “愛屋及烏”的心理,頗有典型性。
注釋
①靜女:嫻靜的姑娘。姝(shu): 容貌美麗。俟: 等待。城隅: 城角。②愛: “薆”的假借字, 隱蔽。搔首:撓頭。踟躕 (chi zhu) : 徘徊。 ③孌(luan) :俊俏。貽: 贈送。彤管: 紅色的管子。具體指何物,歷來聚訟紛紜。比較流行的有紅色的筆和紅色管狀的草、紅色管狀的樂器三說,我們采用第三說。④煒(wei) : 紅而發光。說懌 (yi)女美: 說: 通 “悅”。說懌: 喜愛。女: 通 “汝”,你,此處指彤管。⑤牧: 郊外,牧場所在地。歸: 通 “饋”,贈送。荑 (ti) : 初生的白茅草。洵(xun) 美: 確實很美。異: 奇特。⑥匪: 通 “非”。女: 通 “汝”,你,此處指荑草。
上一篇:《雨中至華山下宿王山史家》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都城南莊》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