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來時獨自個在星月下過,
猛抬頭看見了一條天河,
牛郎織女星俱在兩邊坐。
南無阿彌陀佛,
那星宿也犯著孤;
星宿兒不得成雙也,何況他與我? !
——明·馮夢龍輯《掛枝兒》
本篇反映了一個熱戀中的少女因與情人不得團圓,而以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宿尚且不能“成雙”來聊以自慰的痛苦心情。
牛女,即牛郎織女。它是在我國民間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相傳織女為天帝孫女、王母娘娘的外孫女,于織紝之暇,常與諸仙女在銀河洗澡。牛郎是下方一貧苦孤兒,常受兄嫂虐待,分給他一條老牛,令其自立門戶。古時天地相去不遠,銀河與凡間相連。牛郎遵老牛囑,去銀河竊得織女天衣,織女不能去,遂為牛郎妻。經數年,生兒女各一,男耕女織,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織女。王母娘娘慮天神粗心大意,亦偕同去。織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與女兒仰天號哭。時老牛垂死,囑牛郎于其死后剖皮當衣服穿上,便可登天。牛郎照老牛的話去做,果偕兒女上天,眼看即將追上織女,王母娘娘忽拔頭上金簪,憑空一劃,頓成波濤滾滾的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無法團聚,只有悲泣。后終感動天帝,許其一年一度于七月初七鵲橋相會。
最早記載這個傳說的,是《詩·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極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里已把織女、牽牛說成是天漢兩邊的兩個星宿。后來的《古詩十九首》中也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里牽牛與織女名為兩個星宿,而實則已飽含著夫婦離別之苦的感情,人物形象仿佛已呼之欲出。南朝梁·殷蕓的《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對此則作了更為詳盡、具體的描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這首民歌不是借助天上的牛郎織女故事,來寄托人們對夫婦離別之苦的同情,而是直接寫人間的夫婦或情侶離別之情,給人以很強的現實感。 “悶來時獨自個在星月下過,猛抬頭看見了一條天河。”這詩句使我們如同看到了一位跟情侶離別的情人,她是那樣地苦悶不堪,夜晚獨自一個人在星月下徘徊、漫步,仿佛有無窮的苦悶無法排遣,這時她“猛抬頭看見了一條天河”,便不禁想起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星織女星俱在兩邊坐,南無阿彌陀佛,那星宿也犯著孤。”南無,梵文音譯,意為“致敬”、 “歸敬”、 “歸命”,是佛教徒一心歸順于佛的用語。常用來加在佛、菩薩名或經典題名之前,表示對佛、法的尊敬和虔信。阿彌陀佛,梵文音譯,是“接引佛”的佛名,佛教凈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凈土”為己任。這段詩句的言外之意是說,可敬的接引佛啊,你既然是接引人往“西方凈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為什么還讓牛郎織女被分隔在銀河兩邊,使他們“也犯著孤”,而不能夫婦團聚呢?
“星宿兒不得成雙也,何況他與我?!”這結尾兩句頗有新意,可謂別開生面。它一反以往僅限于以牛郎織女的分離之苦來寄托自己的離別之情,而以天上的牛郎星、織女星尚且不能夫婦團聚,來對自己的夫婦離別之苦進行自我安慰,使自己那無限苦悶的心情由此而稍微得到一點點緩解,同時它更進一步地說明這種離別之苦的極端深重和它所具有的廣泛的典型性:天上人間普遍為此,有情人硬被活活拆散,這個世界豈不是太無情、太不合理了么?
上一篇:《游學》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魁負桂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