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問三閭》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又見《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誼既以適(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誼追傷之,因以自喻。”又,“三閭”見本書“三閭”條。
【釋義】漢代賈誼年輕有為,在朝為官,為同列進讒而貶為長沙王傅。過湘水時,想起屈原被讒投水而死,有感而作賦吊屈原。其賦《史記》、《漢書》皆錄。“三閭”,屈原曾任“三閭之職”。此典常用在感嘆懷才不遇題材的作品之中。
【例句】每日家相伴陶朱,吊問三閭。(沈和套曲〔仙呂·賞花時〕《瀟湘八景》〔六么序北〕)因吟誦瀟湘風(fēng)景,自要用有關(guān)湘水的典故,但“吊問三閭”句也暗暗寄托作者的不平之氣,與“相伴陶朱”句意義相仿。
上一篇:元曲典故《疊青錢》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墮淚碑(羊祜碑)》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