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棉婆在寨腳,
它們各孵蛋一個,
三個寡蛋丟去了,
剩下好蛋孵松恩。
四個棉婆在坡腳,
它們又孵蛋四個,
三個寡蛋丟去了,
剩下好蛋孵松桑。
就從那時起,
人才世上落,
松恩、松桑盤后代,
侗家子孫漸漸多……。
(口述:陸尚坤,記錄翻譯:吳世華,整理:劉尚遠)
——楊通山等編《侗族民歌選》
這首民歌反映的是關于人的由來的神話傳說。
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十分豐富。在我國就有女媧造人、洪水遺民等說法。女媧造人之說最先見于《楚辭·天問》,但敘述得具體清晰的還是《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搏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洪水遺民一說,多見于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雖具體說法不一,但基本情節(jié)一致,無非洪水滔天淹沒人類,有男女一對(多為兄妹)幸免于難,遂結成婚姻,重新繁衍人類。比如侗族古歌《侗族創(chuàng)世紀》上說:天地初開,尚無人煙,后棉婆(也有稱龜婆)孵蛋,孵出了松恩、松桑,前者是男,后者是女,兩人開親生下虎、熊、蛇、龍、雷婆、貓、狐、豬、鴨、雞和匠良、匠美十二個孩子。匠良、匠美放火燒山趕走了其他兄弟,使人獸分開。雷婆為兄弟們報仇被匠良捕獲關進鐵倉,匠美心慈無知,給雷婆水喝,使雷婆身上長了勁,遂破倉而出。雷婆為報答匠美送水之情,拔下一顆牙齒給她當瓜種,種出了一個大葫蘆。雷婆來到天上,連降大雨,地上洪水濤濤,兄妹倆躲進葫蘆得以活命。為了繁衍人類,匠良、匠美只得結為夫婦。婚后生下一個肉團,夫妻用刀剁成數股,撒滿山坡, “肉變成侗,骨變成苗,腸變成漢,肝變成瑤……”從此,世間才有了人類。(見《中國民族民間文學》上冊第135頁)
《棉婆孵蛋》就是《侗族創(chuàng)世紀》中的一個片斷。它敘述了傳說中的祖先松恩、松桑的誕生及再生產。它沒有具體的細節(jié)刻畫,一、二兩節(jié)的句子基本相同,只不過頭一節(jié)說孵出了松恩,后一節(jié)說孵出了松桑,第三節(jié)說到松恩、松桑繁殖后代,也只是用了一個單音動詞“盤”,因此呈現出一種古拙簡樸的風格。然而就是在這種風格中古歌明顯地突出對祖先的崇拜。它告訴人們,松恩、松桑的出世非同一般,各自都是經過汰選,由棉婆丟去了“寡蛋”,從“好蛋”中孵出的。先民不懂得人類起源的道理,山林之中鳥兒孵蛋化鳥的大量現象,使他們推想到人類也由蛋孵化而出。或許認為松恩、松桑由蟲鳥孵出,不免褻瀆了人類尊嚴吧,其實不然,在侗族初民看來,人不由人出,正見出人類的神圣不凡。
人由蛋中孵出的看法,在納西族《祖先的來源》中也有記載:
“人類是從天孵抱的蛋里生出來的,
人類是從地孵抱的蛋里生出來的,
其體質尚混沌不分,
其體質漸漸溫暖起來。
身體溫暖變成了氣,
氣體變成了露珠,
露珠結成了六點,
一滴落入海中,
海失海忍出現了。”
如同《棉婆孵蛋》一樣,納西族傳說中的由蛋中孵出的先人繁殖數代后洪水翻天,幸存者經過奮斗、婚配,才有人類種族的再生。
上一篇:《梅葛(節(jié)選)》原文|賞析
下一篇:《歡聞變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