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佚名《風雨像生貨郎旦》原文與翻譯、賞析
【四轉】那婆娘舌剌剌挑茶斡剌,百枝枝花兒葉子,望空里揣與他個罪名兒,尋這等閑公事。他正是節外生枝,調三斡四,只教你大渾家吐不的咽不的這一個心頭刺,減了神思,瘦了容姿,病懨懨睡損了裙兒祬。難扶策,怎動止?忽的呵冷了四肢,將一個賢會的渾家生氣死。
【五轉】火逼的好人家人離物散,更那堪更深夜闌,是誰將火焰山移向到長安?燒地戶,燎天關,單則把凌煙閣留他世上看。恰便似九轉飛芒,老君煉丹,恰便似介子推在綿山,恰便似子房燒子連云棧,恰便似赤壁下曹兵涂炭,恰便似布牛陣舉火田單,恰便似火龍鏖戰錦斑斕。將那房檐扯,脊梁扳。急救呵可又早連累了官房五六間。
【六轉】我只見黑黯黯天涯云布,更那堪濕淋淋傾盆驟雨,早是那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嶇。知奔向何方所。猶喜的消消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嚕嚕陰云開處,我只見霍霍閃閃電光星炷。怎禁那蕭蕭瑟瑟風,點點滴滴雨,送的來高高下下、凹凹凸凸一搭模糊,早做了撲撲簌簌、濕混淆淥淥疏林人物。倒與他妝就了一幅昏昏慘慘瀟湘水墨圖。
【七轉】河岸上和誰講話,向前去親身問他,只說道奸夫是船家。猛將咱家長喉嚨掐,磕搭地揪住頭發,我是個婆娘怎生救拔!也是他合亡化,撲冬的命掩黃泉下。將李春郎的父親,只向那翻滾滾波心水淹殺。
《風雨像生貨郎旦》是元代佚名雜劇中的優秀作品。“像生” 是演唱的意思 (以說唱為業的女子,也可稱作 “像生”)。“貨郎旦” 指唱【貨郎兒】的旦角。在劇中即張三姑。可以看出,張三姑是本劇的關鍵人物。故事是說李彥和娶妓女張玉娥為妾,悲劇就從此開始。張進門后氣死正室劉氏,又與奸夫李彥實合謀,要奪李家財產。他們設計燒了李家房屋,在李家父子與奶娘張三姑逃到河邊船上后,將彥和推進江中,又要勒殺張三姑,因有一梢公恰恰撞見,張與情人倉皇逃走。三姑帶著李彥和子春郎, 無法生活, 就將春郎賣與拈各千戶為子, 自己向貨郎張古學唱 【貨郎兒】,賣唱為生。十三年后,三姑巧遇落水被救、窮困潦倒的李彥和,兩人結伴同行。而此時,拈各千戶已死,春郎襲位。一日,春郎因事去河南,宿驛館。驛子喚來三姑和彥和獻藝。三姑見千戶像春郎,就將李家故事編成《九轉貨郎兒》演唱,使一家人重新團圓,又懲罰了張玉娥與李彥實。以下所選便是《九轉貨郎兒》的【四轉】、【五轉】、【六轉】、【七轉】。這四曲大致唱出李家的變故。
這曲《九轉貨郎兒》 不論在語言文字或是表達方式上都很有特色。有很強的民間說唱文藝特色,語言通俗而生動,感情色彩濃厚,很有感染力。而且每一轉都各有特點,體現出民間說唱形式成熟的、多樣化表現手段。【四轉】 的語言通俗而形象,充分表現出民間口語的強大生命力。第一、二句“舌剌剌挑茶斡剌,百枝枝花兒葉子” 非常形象地形容出張玉娥整日挑三揀四,想方設法挑釁問罪,“望空里揣與他個罪名” 的樣子。而“吐不得咽不得的這一個心剌” 也很生動地將 “大渾家” 受氣的心態準確地描畫出來。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詞,唱出當時李家亂哄哄、鬧吵吵的情況,卻同時還簡明有力地刻畫了兩個女性的形象: 一個是潑辣刁蠻,心腸狠毒;另一個卻是軟弱無奈,逆來順受。
【五轉】 唱李家失火的情況,用的是另一種手法: 即連續用幾個典故來形容火勢。一是火焰山移到長安;二是九轉飛芒老君煉丹; 三是介子推燒在綿山; 四是張良火燒連云棧; 五是赤壁下火燒曹兵; 六是田單布下火牛陣,即墨城下破燕軍。這六則是宋元時老百姓喜愛的、耳熟能詳的故事,用來形容火勢之旺,最能啟發聽眾的想象力,比費力地描述火勢,要省力而更富于形象性、生動性。不但寫出大火的無情、可怖,更襯托出李家大火下家破人亡的悲慘景象,使人更痛恨張玉娥的蛇蝎心腸。
【六轉】 唱李家一家人在風雨中倉皇逃命的情況。這一 “轉” 寫得情景交融,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是九支曲子中最煽情的一支。從句法上,用了排句,如 “怎禁那蕭蕭瑟瑟風,點點滴滴雨; 送的來高高下下、凹凹凸凸、一搭模糊”。而在用字上是多用雙聲疊字,一曲中共用了三十個。這三十個雙聲疊字中,有的形容事物,如 “窄窄狹狹,溝溝塹塹” 形容路; 有的形容自然現象,如 “霍霍閃閃” 形容電光,“蕭蕭瑟瑟” 形容風; 有的形容人,如 “撲撲簌簌”、“濕濕淥淥”。這些雙聲詞都帶有極強的感情色彩,加強了環境與自然現象的渲染,使李家的悲劇更具有戲劇性,并充分表現出人物在逃難時慌不擇路、悲悵凄涼的情緒。【九轉貨郎兒】 是演唱形式,用排句和雙聲詞,使音樂急管繁弦,歌唱者更有發揮余地,調整節奏、輕重有致,運用聲音,鏗鏘委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使聽者蕩氣回腸,充分享受。在享受的同時,對張玉娥與李彥實的狠毒同仇敵愾,對李家的遭遇,一灑同情之淚。
【七轉】 的寫法又有不同,是用簡明的敘述方法,闡述李彥和糊里糊涂上了奸夫的船,被掐住喉嚨、揪住頭發,推入江心。這里既表現出張三姑的無奈: “我是個婆娘,怎生救拔!” 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一場悲劇發生,看著主人被推下江。同時,也對那貪戀女色、輕信花言巧語、昏庸無能的李彥和有所針砭。“也是他合亡化”一句,既透著無奈,也含著怨恨。畢竟這家破人亡的結果,李彥和難辭其咎。
這個劇作雖寫一家人的悲歡離合故事,卻也是元代社會,乃至歷代社會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以男性為中心的多妻制,曾引發了多少悲劇! 因娶妓女而敗家,只是其中一個類型。但是元雜劇中類似這種模式的劇本,卻有一定數量,可能在當時有一定的典型性。
上一篇:《面缸笑·打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鴛鴦棒·沉玉》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