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沈炯
昔日從戎陣,流汗幾東西。
一日馳千里,三丈拔深泥。
流水頻傷骨,翻霜屢損蹄。
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
《詠老馬》作者沈炯(502—560),字禮明,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有雋才,為時所重。梁代官至尚書左丞,陳代加封通直散騎常侍,陳文帝尤重其才。有文集二十卷。
這首詩贊頌老馬功勞、老馬識途,也是以馬喻人,蘊含著深刻哲理。
全詩緊環馬的“老”立義設文,因其“老”才有不平凡的經歷,才有豐富的經驗和才干,才有非老馬所不具的價值。
詩的第一、二兩句系總寫老馬昔日之功?!皬娜株嚒睒嗣魇瞧瘃R,“流汗幾東西”,東征西伐不知流過多少汗水。老馬當年馳騁疆場,歷時長久,足跡萬里,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老馬曾沖鋒陷陣,東奔西馳,這已給人一個并非凡馬的印象。三、四句和五、六句從不同側面寫老馬的經歷。“一日馳千里”言其跑得快,是匹千里馬;“三丈拔深泥”稱其跳得高,能從深泥中一躍而出,足見力氣之大。老馬經過了平川的奔馳、深潭的騰躍。一從時間上顯示其迅捷,一從深度上表現其勇猛。老馬還經歷過傷殘。它是驃騎但非神駿,因此跋山涉水也曾屢屢傷殘,或傷筋動骨,或蝕腿損蹄,一“頻”一“屢”,說明次數很多,也反映了經歷之富。
在敘述老馬經歷的基礎上,結穴于“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不要說馬老掉了牙,可是老馬能識途?!袄稀保倘灰馕吨λネ?,可是另一方面也只有老了才可能閱歷深廣,經驗豐富,這也是寶貴的財富。這首詩一方面說明了要辯證地看待“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要成才必經磨煉,不經昔日從戎陣,哪得老來仍識途。
這首詩產生于梁陳時代,其時還沒有如隋唐后的嚴謹律詩,可是卻也初具對仗的規模。象此詩的當中兩聯,就明顯地注意了對仗,三、四句雖對得不夠工穩,可是一為寫橫向的“馳”,一為寫縱向的“拔”,復合的意念甚豐。五、六兩句對得較工,且互文見意,又不流于合掌,頗見功力。全詩章法嚴謹,先總后分,卒章顯志,使原為言理之作不使人產生枯瘠之感,而是感到腴而有骨,勁而不瘦,這就使詩既啟人心智,又娛人性靈。
上一篇:《詠懷詩(其三十三)·[魏]阮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霍將軍北伐(節選)·[南朝]虞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