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史記·秦楚之際月表①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 初作難,發于陳涉; 虐戾滅秦,自項氏; 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②,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③。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④,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馀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⑤。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馀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⑥。以德若彼,用力如此⑦,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杰,維萬世之安⑧。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秦之禁⑨,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 “無土不王⑩”? 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11)? 豈非天哉! 豈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釋】 ①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十表之一。月表,按月紀事之表。秦指秦二世,楚指項羽,秦楚之際指秦亡漢建立之前的群雄逐鹿的年代。本表譜列了秦二世元年 (前209)七月,至漢高祖五年 (前202)后九月,也就是從陳涉起兵反秦,到劉邦打敗項羽前后九十個月的重大事件。由于這段時間歷史變化太快、歷史事件太多,所以司馬遷按月紀事。②陳涉: 即陳勝 (?—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陽城人 (今河南登封東南人),涉為其字。秦二世元年 (前209),他被征屯戍漁陽,同吳廣在蘄縣大澤鄉起義,曾建立張楚政權。后被叛徒莊賈殺害。虐戾 (li): 暴虐。祚 (zuo): 皇帝之位。③五年: 指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202年。號令: 發號施令。這里代指政權。嬗 (shan): 同 “禪”,傳遞,更換。三嬗指陳涉、項羽、漢高祖。受命: 古代認為做帝王是受天之命。亟 (ji): 急。④洽: 潤澤。攝: 代理。⑤契: 相傳為殷代的祖先。據《史記·殷本紀》載,自契至湯,傳十四代,時間與夏朝相始終。后稷: 古代周族的始祖。神話傳說,有邰氏之女姜螈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一度被棄,故名棄。善于種植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做農官,教民耕種,號曰后稷。據《史記·周本紀》 載,從后稷到武王傳十五代。孟津: 古黃河渡口。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相傳武王伐紂在這里盟會諸侯并渡河,故又名盟津。一說本作 “盟津”,后訛作 “孟津”。放弒 (shi): 指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殺商紂王。⑥秦起襄公: 襄公,秦襄公。秦在襄公時,因以兵救周,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賜給歧西之地。從此秦國的地位日益上升。章于文、繆: 章,同 “彰”,彰顯。文,秦文公,襄公子。繆 (mu),即秦穆公。繆、穆二字,古相通。獻、孝: 指秦獻公及其子秦孝公。蠶食: 如蠶食桑葉,喻逐漸吞并。六國: 指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冠帶: 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稱。倫: 類,同類。⑦以德: 指虞、夏、商、周得天下的方式。用力: 指秦得天下的方式。⑧無尺土之封: 秦廢封建,置郡縣,不封子弟功臣。銷鋒鏑 (di): 銷毀兵刃和箭頭。鉏: 即 “鋤”。鏟除。維: 希望。⑨王跡: 王者創業的功績。功業可見者曰跡。閭巷: 街巷。合從: 即 “合縱”。南北為從,故聯合南北為合從。這里是泛指聯合各地反秦軍。軼 (yi): 本義為后車超過前車,引申為超越。鄉秦之禁: 指秦禁封諸侯的事。鄉 (xiang),通 “嚮” (向)。過去,從前。⑩“故憤發”句: 指高祖憤發閭巷成就帝業。無土不王: 意為“沒有封地便不能做王。”(11)大圣: 至圣,指道德高尚完備的人。
【譯文】 太史公閱讀有關秦楚之際的歷史材料,認為: 首先發難反秦的,是陳涉; 用暴虐的手段滅秦的,起自項羽; 撥亂除暴,平定天下,最終登上帝位,成事于漢家。五年的時間,政權三次更換,自從有人類以來,還未曾有君主受天命像這樣快的。
從前虞舜、夏禹兩朝的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積聚善行,累集功勞,恩德潤澤普天百姓,代替天子管理政事,還要考察上天的意志,然后才登上帝位。商湯和周武王稱王統治天下,就是由契和后稷經過了十幾代的修仁行義。武王沒有約定就在孟津會集了八百諸侯,尚且以為發兵反商的時機不成熟,到以后商湯才把夏桀放逐,武王才把殷紂殺掉。秦是在襄公開始立國,在文公、穆公時逐漸強大,到了獻公、孝公以后,慢慢地蠶食六國,經過一百多年,到秦始皇時才并吞諸侯。憑著德澤使天下歸附像虞、夏、商、周那樣,用武力像秦這樣年深日久,原來統一天下是如此的難啊!
秦始皇稱帝以后,擔憂戰亂不停息的原因是因為有諸侯存在的緣故。于是沒有一尺土地封給親族功臣,拆毀有名的城池,銷熔鋒利的武器,鏟除英雄豪杰,滿以為能保萬代帝業,長治久安。然而帝王的事業,卻興起在普通街巷之中,各地豪杰聯合攻秦,其聲勢遠超過夏、商、周三代。從前秦朝的禁令,恰恰幫助了 (起兵反秦的) 賢能的人,替他們除掉了統一天下的障礙。所以漢高祖從他所在的地方憤發而起,而成了天下的雄主,怎么能說“沒有封地便不能稱王” 呢? 這就是書傳中所講的大圣人么? 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如果不是大圣人,誰能夠在這樣的亂世承受天命做皇帝呢?
【鑒賞】 司馬遷的文章,兼具豪健與跌宕、陽剛與陰柔之美。該序極盡起伏詠嘆之至。先是議秦楚之際,朝代的更迭瞬息變化。在該表開始時,對全國發號施令的是秦二世,過了三十一個月就變成項羽了; 再過了五十幾個月,君臨天下的皇帝就變成了劉邦。變化如此之快,讓司馬遷也感慨萬千: “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不論是夏商周三代的用 “德”,還是秦朝的用“力”,都沒有像劉邦得天下如此迅速、如此輕而易舉的。
接著司馬遷在表序中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指出其實行的方針政策的錯誤。如讓子弟功臣“無尺土之封”,以暴力治天下,“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杰”等等,秦王朝的“暴虐無道” 和項羽的缺乏政治經驗,為劉邦起了為淵驅魚的作用。
在表序的最后,司馬遷對劉邦的成功感嘆道: “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 豈非天哉! 豈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這究竟是司馬遷對劉邦的由衷欽佩呢,還是帶有弦外之音的譏諷呢?班固在寫《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時,曾加了 “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兩句話,把司馬遷的用意一下點明了。秦朝是被項羽推翻的,項羽是被韓信打敗的,如果沒有這些人作鋪路石,劉邦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劉邦在反秦大潮和楚漢相爭中所做出的杰出的貢獻。但作為最后的成功者,劉邦機會主義的成分確實不少。只不過司馬遷不便明言,只有歸于“天意”罷了。文意深遠微妙,感情轉折起伏,語調跌宕綿延,言簡而情長。
清浦起龍評此文“宕往神行,千古逸調”; 林云銘評為 “曲折淡宕”,指其富于風神言; 張裕釗評為 “雄逸恣肆,千古一人,其奇宕則韓、歐之所自出也”,兼指風神與氣勢。司馬遷行文的筆法張致,成為韓愈、歐陽修等大家效法的楷模。
上一篇:《古文觀止·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陶弘景·答謝中書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