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洪升《長生殿·密誓》原文與翻譯、賞析
(生) 妃子,朕想牽牛、織女隔斷銀河,一年才會得一度,這相思真非容易也。
【集賢賓】秋空夜永碧漢清,甫靈駕逢迎。奈天賜佳期剛半頃,耳邊廂容易雞鳴。云寒露冷,又趕上經年孤另。(旦)陛下言及雙星別恨,使妾凄然。只可惜人間不知天上的事。如打聽,決為了相思成病。
(做淚介) 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天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生) 妃子說那里話!
【黃鶯兒】仙偶縱長生,論塵緣也不恁爭。百年好占風流勝,逢時對景,增歡助情,怪伊底事翻悲哽。(移坐近旦低介) 問雙星,朝朝暮暮,爭似我和卿!
(旦對生嗚咽介)妾蒙陛下寵眷,六宮無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頭之嘆!
【鶯簇一金羅】【黃鶯兒】提起便心疼,念寒微侍掖庭,更衣傍輦多榮幸。【簇御林】 瞬息間,怕花老春無剩,【一封書】 寵難憑。(牽生衣泣介)論恩情,【金鳳釵】若得一個久長時,死也應;若得一個到頭時,死也瞑。【皂羅袍】抵多少平陽歌舞,恩移愛更; 長門孤寂,魂銷淚零; 斷腸枉泣紅顏命!
(生舉袖與旦拭淚介) 妃子,休要傷感。朕與你的恩情,豈是等閑可比。
【簇御林】休心慮,免淚零,怕移時,有變更。(執旦手介)做酥兒拌蜜膠粘定,總不離須臾頃。(合)話綿藤,花迷月暗,分不得影和形。(旦) 既蒙陛下如此情濃,趁此雙星之下,乞賜盟約,以堅終始。(生) 朕和你焚香設誓去。(攜旦行介) (合)
【琥珀貓兒墜】香肩斜靠,攜手下階行。一片明河當殿橫,(旦) 羅衣陡覺夜涼生。(生)惟應,和你悄語低言,海誓山盟。
(生上香揖同旦福介) 雙星在上,我李隆基與楊玉環,(旦合) 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為夫婦,永不相離。有渝此盟,雙星鑒之。(生攜旦介)
【尾聲】 長生殿里盟私訂,(旦) 問今夜有誰折證?(生指介)是這銀漢橋邊,雙雙牛女星。
《密誓》 一出是 《長生殿》 的中心場次。《長恨歌》 中云: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寫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不能不重點描寫他們于七月七日夜間在長生殿對天盟誓的情景。本劇中,李、楊愛情的發展至溫泉同浴雖然已達到親密恩愛的新境界,但在楊妃的直覺中這還不是能夠讓她放心、讓她滿足的最終結果,明皇給予她的愛情她還必須繼續加固,使這一份她已擁有的愛情更加長久。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玉環選定了七月七日乞巧節這一良機,她要以與明皇一同對天盟誓的形式,為她邀寵固寵作進一步的努力。
本出開始寫了織女的直接出場。根據中國古代傳說,七月七日夜間,是牛郎和織女通過鵲橋渡過銀河相會的日子,于是在民間形成一種風俗,這天夜晚婦女要焚香設祭并進行穿針,稱為乞巧。《荊楚歲時記》 云: “七夕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劇中即根據傳說和習俗,寫楊妃于七夕夜晚帶著宮女在長生殿設置香桌,陳列祭品,焚香禱告。織女在天界遙遙望見,便與牛郎一同前來觀看,暗中保佑。作者這樣描寫,意在說明楊妃的乞巧活動及對愛情長久的追求,既合人情,又合天理,因而是正當的和值得贊賞的。這時,明皇來到了長生殿,他看到了楊妃的舉動,這正是楊妃所期盼的。此處所選的從 【集賢賓】 到 【尾聲】 的幾支曲子,就是明皇和楊妃在這特定時刻特定地點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對話。
【集賢賓】 一曲,明皇首先從牛郎織女隔斷銀河、一年只能有一次相會引發感慨,說起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時刻是那么短暫,而一年中除此日之外卻要各守寂寞。這正觸及楊妃心事,她想到牛郎織女的相思之苦,不由得凄然淚下。明皇卻對楊妃的傷心感到突然,因為他本人貴為天子,養尊處優,議論牛郎、織女的不幸只是旁觀者的遺憾而已,自己并不存在那樣的孤苦和憂慮。當楊妃說起自己的心事時,明皇唱出 【黃鶯兒】 一曲予以勸慰,以他和楊妃能夠朝暮相處、不像雙星那樣終年分離的話來寬解她的心。但是,楊妃之心并沒有得到慰解,她嗚咽著對明皇所傾訴的,正是她內心深處的擔憂。她身為貴妃,只能愛明皇一人,而明皇卻有六宮佳麗、三千粉黛,位居帝王之尊,怎么能會用情專一? 何況隨著歲月飛逝,紅顏易老,一旦色衰愛弛,她的受寵豈能長久? 【鶯簇一金羅】 套曲是楊妃吐露心曲之詞。她想到自己被選入宮中。陪侍在君王身邊固然十分榮幸,但如果能夠使這種寵遇得以天長地久、白頭到老,那么她就會覺得死也瞑目了。她還想到前代宮中有些曾經受寵的妃子一旦失寵,或打入冷宮,或禁閉長門,那種凄涼、那種哀苦又是多么令人傷感。套曲中的五支小曲如泣如訴,唱出楊妃對自身命運的擔憂,也表達出楊妃對明皇的依賴和眷戀。這番傾訴也確實打動了明皇的心,引動了明皇的心情,他為楊妃拭淚并善言撫慰,他唱的 【簇御林】 一曲,以蜜膠拌酥、粘為一體和花迷月暗、形影難分作比喻,形容二人恩愛無比的關系。一個至尊至上的君王對一個傾國傾城的愛妃能有這樣深情的表態,楊妃應該感到滿足了。但是,楊妃是個極有心計、極重情愛的女子,她抓住明皇此刻愛深情濃的良機,提出了一同立誓的建議。果然,明皇毫不遲疑地同意了楊妃的請求,當即與楊妃攜手走近香案,設誓定盟。
七月七日之夜,明皇與楊妃在長生殿對天盟誓,是李、楊愛情發展的頂峰,也是此劇劇情在前半部發展的頂峰。這出戲從楊妃一人焚香到李、楊二人一同盟誓,人物情感的交流與發展寫得層層深入、順理成章。明皇一步步走進楊妃精心設計的情感之網,觀者也一步步走進作者精心設計的劇情之網。當李、楊二人合唱或輪唱【琥珀貓兒墜】 一曲的時候,作品展示出作者所理想化了的愛情的境界。銀河橫空,涼風侵衣,明皇與楊妃遙對牛郎、織女二星一同拜禱,立下誓言,愿世世生生,共為夫婦,永不相離。二人的態度是嚴肅的,誓詞是真摯的,楊妃的目的達到了,她的那顆憂慮重重的心平復了,她似乎獲取了可以長久固結她與明皇愛情的鎖鑰而得到了精神的滿足。于是,她對明皇深懷感激,表示要生死守定今夕的誓言。【尾聲】一曲的幾句唱詞,唱出二人的共同信念,他們把天上的牛、女二星作為盟誓的見證人,即作為他們共同希求愛情天長地久的見證人。再次提起牛郎、織女,緊扣了七夕這特定的時辰,也增強了李、楊愛情的神圣之感。
《密誓》 一出把李、楊愛情的發展推向了高峰,同時也為以后李、楊愛情的悲劇跌落造成了態勢。盟誓是墮入愛河的男女當事人最愛玩的一種情感游戲,尤其是愛心堅摯的女人更癡迷于相信盟誓的作用。然而,盟誓真的具有固結愛情的強大力量嗎?信誓旦旦的愛情承諾真的能夠變成現實嗎?歷代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愛情悲劇故事已對這樣兩個問題提出了懷疑。何況李、楊愛情是帝、妃之間的愛情,楊妃可以信守誓言,明皇能信守誓言嗎? 即使李、楊都能信守誓言,但他們的愛情還要受到政治的、社會的、世俗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誓言的實現也太難了。因此,此出結尾時,作者又安排牛郎、織女出場,寫兩位神仙看到李、楊盟誓的情形,贊揚他們的恩愛,同時也預示了他們將要遭逢的劫難。凡人當局者迷,神仙旁觀者清,牛郎、織女在天宮遙望,洞察李、楊愛情只是“人世情緣頃刻時”,因而感到有些可笑了。劇中寫神仙是旁觀者,實際上作者洪升是旁觀者,他立足于當世返視歷史,深刻揭示了李、楊愛情的特點和必然以悲劇告終的內在原因。從 《密誓》 一出也可窺知作者的這種創作意圖。
上一篇:《長城記·孟姜女送寒衣》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長生殿·彈詞》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