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時危挺劍入長安,流血爭先五步看。
誰道江南徐騎省,不容臥榻有人鼾?
此詩作于被袁世凱軟禁于北京之后。詩人以極其憤慨的心情,對袁世凱的丑惡行徑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表露了對時局的擔憂和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高尚品格。開頭二句寫自己不顧個人安危,為挽救祖國危難,冒險前行,并表示了自己的堅定信念。“長安”,借指當時的北京。1913年7月,孫中山領導國民黨人發(fā)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四川等省先后宣布獨立。但不到兩個月,就被袁世凱鎮(zhèn)壓下去了。這時,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章炳麟已逐步看清了袁世凱扼殺革命的狼子野心。于是于1913年8月,冒險入京,想挽救時局,不料一到北京,就被袁世凱軟禁起來。章炳麟對此滿懷悲憤。首句“時危挺劍入長安”,一方面詩人看到“京邑崎嶇,道路以目”,以為“吾雖微末,以一身攖暴人之刃,使天下皆曉然于彼之兇戾,亦何惜此孱形為!”(1913年8月20日《致伯中書十三》)表示不畏強暴,敢臨虎穴;另一方面又以為“共和黨勢漸擴張,此為可熹。”(1913年8月17日《家書》)“連日議員入黨者,已增三十人矣。驥老伏櫪,志在千里,況吾猶未老耶?”(1913年8月26日《家書》)信心十足,表示要為拯時救世作一番努力。因此二句便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就是死也在所不惜。“流血爭先五步看”,詩人借用了唐雎勸秦王的典故來袒露自己的心跡。戰(zhàn)國末年,秦國打算出兵滅安陵國(在今河南鄢陵縣北),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前往勸阻。秦王發(fā)怒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毫無懼色地回答:“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于是挺劍而起,要與秦王拼命。秦王終于為唐雎所屈服。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進京是想效法唐雎,以一死來諫阻袁世凱稱帝。三、四兩句仍是用典,寫袁世凱不聽忠諫。“誰道江南徐騎省,不容臥榻有人鼾?”徐騎省,即徐鉉,五代十國時任南唐右散騎常侍(又稱騎省)。這里用宋太祖征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鉉去見宋太祖之典。徐鉉對宋太祖說:“鉉言李煜事大之禮甚恭,以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乞緩師以全一邦之命。”太祖怒,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表示要一統(tǒng)天下,不允許南唐存在。詩人這里用這個典故,寓意說袁世凱不聽他的勸阻而一意孤行。全詩寫得很有氣勢,所表現的感情果敢,慷慨激憤,意氣風發(fā),確是英雄氣概的體現。雖用典較多,但恰切自然,寓意深刻,諷勸委婉,無艱澀之感,且思出常格,精煉含蓄。
上一篇:丘逢甲《臺灣竹枝詞 (四十首選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去病《謁黃克強靈幃(五首選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