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民·婆羅門引》原文賞析
重陽與元帥竇子溫暨眾友東城賞菊,即席賦
浮空霽色,江涵秋影雁初飛。相逢共繞東籬。點檢尊前見在,人似曉星稀。對滿山紅樹,葉葉堪題。大家露頂,任短發、被風吹。只恐黃花人貌,不似年時。杯添野水,更何用、頻頻望白衣?沉醉后,攜手方歸。
天興三年(1234)正月初十日,蔡州城陷,金亡,蔓延整個北中國的曠日持久的民族大沖突暫時告一段落。在這場“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的浩劫之中,李氏一族只有李俊民和他的一個堂孫閏郎幸存。而其他的人,“甲戌(1214)兵火,值甲午(1234)二十余年間,皆物故矣”(《李氏家譜》)。國破家亡的慘痛現實,使這個歷盡滄桑,鼎鑊余生的老人有著比常人更深的苦痛和更多的感慨。因此,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也就多了些凄楚悲涼的音符。
此詞為重陽賞菊之作。上片起二句“浮空霽色,江涵秋影雁初飛”,以景入題,后七字用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成句。霽色浮空,天高云淡,抬眼望去,一行征雁從北方初來,秋空顯得那樣高遠清迥。俯視秋江,一派澄碧,霜天秋色都融涵在秋水的懷抱之中。兩句即把重陽時的氣候環境特征概括出來。“相逢共繞東籬”,引入人事。東籬,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飲酒》詩其五)之后,已成為賞菊之地的特指。杜甫《九日登梓州城》:“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皆可證。值此美景良辰,朋友們東城相聚,緩步菊叢,正可謂賞心樂事。然而下接“點檢尊前見在,人似曉星稀”,健筆突轉,沉郁悲涼。數一數席間飲酒的當年老友,就象天邊的晨星,已是寥寥無幾。這兩句在平淡的敘事中寄寓著內心極度的痛苦。“嗟嗟平生交,所懷不耐久。幾年戎馬間,太半正丘首”(《莊靖集》卷一《留別李巽之》),作為劫后余生者痛定思痛的回顧,在“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一個特定環境里出現,較之平日,更使人難以為懷。“對滿山紅樹,葉葉堪題”,化情為景,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紅葉題詩,事見范攄《云溪友議》卷十。原指青年男女因題詩紅葉而姻緣巧合的韻事。這里則只取紅葉可以題詩這一義(唐許渾《長慶寺遇常州阮秀才》“晚收紅葉題詩遍,秋待黃花釀酒濃”,鄭谷《郊野》“題詩滿紅葉,何必浣花箋”皆其例)。紅葉如血,葉葉堪題,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的滿腹感慨和痛苦形象化,具體化。情景兩兼,妙在“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范晞文《對床夜語》卷二)。
過片“大家露頂,任短發、被風吹”,反用杜甫“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蘭田崔氏莊》)句意。露頂,脫帽露髻,為不拘小節的疏放之態(杜甫《飲中八仙歌》“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三公前”、李頎《贈張旭》“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皆可參)。短發,因年老而頭發稀少,故云。杜詩是說年紀已大,羞于被人看到短發,所以請別人把自己的帽子扶正。這里則不僅有意“露頂”,而且還在“短發被風吹”之前加一“任”字。這豪放但又一反常態的舉止,透露出詞人感情上的掙扎(試圖努力從上片結拍的痛苦中解脫)。“只恐黃花人貌,不似年時”,又從上句的故作曠放折入凄涼與感傷。這里“人貌”的不似年時,自然是客觀存在,而“黃花”的不似年時,則是個人主觀感情的外化。景物依舊,人事皆非,在唏噓感慨之余,詞人覺得似乎爛漫的黃花也被抹上了一層凄涼黯淡的色彩,讓人觸目成愁。這兩句以“只恐”領起,低徊往復,與上句形成頓挫。“杯添野水,更何用、頻頻望白衣”,又大力挽回,篇末振起。野水,可參見《管子》云:“民之所重,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贍其所愿,則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飲野水,孰能用之?”白衣,即送酒之人。《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引《續晉陽秋》:“陶元亮九日無酒,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江州刺史)送酒也,即便就酌。”詞人這里活用舊典:即使野水,亦足可消憂解愁,自得其樂,何須眼巴巴望著“白衣人”前來送酒呢!《元史》本傳謂世祖忽必烈“嘗在潛藩,以安車召之,延訪無虛日。(俊民)遽乞還山,世祖重違其意,遣中貴人護送之”。這兩句言外之意,當是表明自己“貧賤不能移”,不愿與新朝權貴交結的淡泊之志。結拍“沉醉后,攜手方歸”,以敘事收束全詞。這兩句與杜牧“但將酩酊酬佳節”(《九日齊山登高》)、蘇軾“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南鄉子·九日涵輝樓呈徐君猷》)云云用意大致相同,也是希望以醉酒來消釋和掩蓋內心難以扼抑的痛苦。語彌淡而情彌深,含蓄雋永,“如流泉歸海,回環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清江順詒《詞學集成》卷六引張砥中語)。
這首詞是李俊民晚年作品中的白眉。它雖為即席所賦,但卻力避陳俗的套語而時有新意,全詞對重陽詩詞典故的化用,嫻熟自然,絲毫不顯得呆板和牽強。詞以敘事為主,間以寫景和議論,抒情脈絡清晰而又起伏變化,跌宕騰挪,開闔有致。宋張耒《東山詞序》曾云:“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李俊民的這首《婆羅門引》,即是一例。
上一篇:《陳孚·太常引》原文賞析
下一篇:《周濟·征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