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葉夢得·鷓鴣天》葉夢得
葉夢得
十二月二十二日與許幹譽賞梅
不怕微霜點玉肌①。恨無流水照冰姿②。與君著意從頭看③,初見今年第一枝。人醉后,雪消時。江南春色寄來遲。使君本是花前客④,莫怪殷勤為賦詩。
梅花圖(局部) 【明】金俊明 上海博物館藏
注釋 ①微霜:薄霜。玉肌:白潤如玉的肌膚,此處指梅花潔白的花瓣。②冰姿:淡雅的姿態。③著意:用心。④使君:漢代指刺史,漢代以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鑒賞 梅花不畏風雪,綻放于寒冷季節,加上它枝干蒼勁、花色淡雅、香氣沁人,歷來被視為高貴風骨的象征,牽動著文人的心神。這首詞正是一首賞梅之作。
起首兩句寫梅花的狀貌。“玉肌”常用來描寫美人潔白潤澤的肌膚,“冰姿”則指冰清玉潔的姿態,此處是運用擬人手法,寫梅花具有冷艷高潔之美,宛如遺世獨立的佳人。蘇軾有首《西江月》也題作《詠梅》,起首的“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兩句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微霜”寫出了時令,照應下闋的“雪消時”。在這冰雪初融的時節,沒有“流水”可以映照梅花的姿容,薄霜卻無情地點染了潔白的花朵。由態度鮮明的“不怕”“恨無”將這兩句提起,梅花超然出世而傲骨錚錚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個開頭非常精彩,一上來就把梅花的外形和內質都刻畫得十分到位,既描寫其美麗的形態,又寫出其獨特的風骨,既寫梅花本身,又寫其身處的時令環境。這種集中凝練的刻畫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出了描寫對象的豐富信息,迅速展開一幅全方位的鮮明圖景,給人“眼前一亮”的驚艷之感。
第三、四句并不將正面描寫接續下去,而是轉為補充說:這是今年梅花初放,而且是在漫長用心等待下看到的第一枝梅花。這樣一來,開頭兩句的驚艷就有了合情合理的背景。面對梅花當下的絕美形象,詞人聯想起自己此前傾注的漫長期待——其中盼望、急切、惆悵、珍愛的種種心境不言而喻。由結果及過程,由此刻及以往,詞人在這里展開了時間的縱軸,意蘊深透其中。
上闋以梅花為中心,寫出詞題中的“梅”字,而下闋則側重詞題中的“賞”字。詠梅詩詞中,梅與雪常常是并存的,如唐人張謂的“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早梅》),又如李商隱的“雪中梅下與誰期,梅雪相兼一萬枝”(《莫愁》)。究其原因,不僅梅和雪二者在同樣的季節出現,更重要的是它們具有相通的神韻,可以相得益彰,正所謂“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盧梅坡《雪梅》)。這首詞也寫到了雪,一句“雪消時”既點出了時令季節,又寫出了梅花所處環境的寒冷。詞人冒著嚴寒帶著酒意,在冰雪初消的日子與友人賞梅,欣喜的同時也微微感嘆著春意姍姍來遲。“春色寄來”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一說三國時)的陸凱,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后世詩詞常取“春色寄來”表示季節更迭、大地回春,仿佛春意由遠方寄來。詞人在這一句中表達了一種微妙的惆悵之情:雖然梅花已經開放,春意已經降臨,但其間委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天,一場枯寂的等待,這在真正愛花之人心中是十分清楚的。這時詞人已正面描繪了梅花的姿態、勾勒了周遭環境,也描寫了自己的心理感受,似乎再無可寫的了,但妙的是詞的結尾兩句,不再拘泥于描寫,而是直抒胸臆,欣然對梅花表白起來:“我本就是舊日的賞花人,所以熱情地奉上我的詩篇,請不要見怪啊!”“本是花前客”一句,容易使人聯想起兩首唐詩,一首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另一首是劉禹錫的《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兩位“花前客”看的是桃花,葉夢得賞的是梅花,但其中蘊涵的“舊時相識”的情感卻是相通的。桃花、梅花每年的花期雖有遲早,大體時間仍是固定的,花朵看上去也沒有什么不同,然而年年歲歲,人世的變遷卻要深刻得多、不可捉摸得多。詞人望著與往年一樣美的新生花朵,內心難免生發出感觸,這就給本詞增添了一份凝重的時間感,使其不停留在單純詠物上,而是在意境的縱深上也有所開掘。(武夢如)
鏈接 范成大撰《范村梅譜》。此書一名《梅譜》,一卷,約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前有自序,稱于石湖玉雪坡買王氏地,治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植梅,盡得吳下之品,遂譜成此書。書中記梅花名品十二種,而其品評,往往與后世小異。如綠萼梅,成大視為珍品,至清已屬常見;揚無咎所畫梅,為后世所珍,而成大鄙之。是書為梅譜之始,對研究古代梅花品種及文人藝梅的風尚頗有價值。有《百川學海》《說郛》《山居雜志》《墨海金壺》《香艷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本。
上一篇:《兩宋詞·徐俯·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朱敦儒·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