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1。沙頭牧馬孤雁飛,漢軍游騎貂錦衣。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歲歸2。無定河邊數(shù)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胡兒起作和蕃歌3,齊唱嗚嗚盡垂手。心知舊國西州遠,西向胡天望鄉(xiāng)久。回頭忽作異方聲,一聲回盡征人首。蕃音虜曲一難分4,似說邊情向塞云(鑿空妙句,凄然)。故國關(guān)山無限路,風沙滿眼堪斷魂。不見天邊青作冢5,古來愁殺漢昭君。
【校記】
1.逐,《全唐詩》一作“射”。
2.行,《全唐詩》一作“人”。
3.和,《全唐詩》一作“六”。
4.一,《全唐詩》一作“自”。
5.作,《全唐詩》一作“草”。
【箋釋】
[夏州] 《元和郡縣圖志》卷五“夏州”:“夏州,今為夏綏銀節(jié)度使理所……《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屬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屬上郡。漢武帝分置朔方郡。后漢建武二十年罷,二十七年復(fù)置。靈帝末,羌胡亂,塞下皆空。至晉末,赫連勃勃于今州理僭稱大夏……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統(tǒng)萬城。至子昌,為后魏太武帝所滅,置統(tǒng)萬鎮(zhèn)。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業(yè)元年,以為朔方郡,隋末為賊帥梁師都所據(jù)。貞觀二年討平之,改為夏州,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夏州也。”《資治通鑒》卷二七八:“安從進攻夏州,州城赫連勃勃所筑,堅如鐵石,斫鑿不能入。”胡三省注:“夏州城,赫連勃勃蒸土所筑統(tǒng)萬城也……宋白曰:‘統(tǒng)萬城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其城土白而堅,南有亢敵,峻險非人力所攻。迄今雉堞雖久,崇墉若新。”
[六州] 即六胡州,六州多為投降胡人所居,故稱之。《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調(diào)露元年,于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為刺史,謂之六胡州。長安四年,并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
[六蕃] 唐時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王建《元日早朝》:“六蕃陪位次,衣服各異形。”《敦煌曲子詞·望江南》:“燉煌懸(郡)四面六蕃圍,生靈苦屈青天見。”《新五代史》卷三六《義兒傳·李存信》:“存信少善騎射,能四夷語,通六蕃書。”
[沙鼠] 哺乳動物。體細長,毛灰色,鼻尖淡紅色,上下唇和眼圏白色,眼大而突出。主要吃植物的莖葉,能傳染鼠疫。穴居在疏松的土壤中,故稱。也叫黃鼠。明楊慎《藝林伐山·沙鼠》:“沙鼠,今之黃鼠也。”貫休《塞上曲二首》:“錦袷健兒黑如漆,騎羊上冰如箭疾。蒲萄酒白雕臘紅,苜蓿根甜沙鼠出。單于右臂何須斷,天子昭昭本如日。一握黳髯一握絲,須知只為平邊術(shù)。”
[貂錦衣] 飾以貂皮錦衣,指軍容華貴整齊的唐軍隊伍。劉禹錫《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鎮(zhèn)太原》:“十萬天兵貂錦衣,晉城風日斗生輝。”陳陶《隴西行二首》:“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云中] 《通典》卷一七九“云中郡”:“云州,今理云中縣。戰(zhàn)國屬趙,秦置云中郡,二漢因之,晉屬新興郡,后魏道武帝自云中徙都平城,即此,置代尹。隋初屬馬邑郡,大唐置云州,或為云中郡。”云中郡,“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
[無定河] 《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夏州朔方縣”:“無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縣南百步。赫連勃勃于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統(tǒng)萬城。今按:州南無奢延水,惟無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異名耳。”唐秦韜玉《邊將》:“劍光如電馬如風,百捷長輕是掌中。無定河邊蕃將死,受降城外虜塵空。”陳陶《隴西行二首》:“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和蕃] 古指中原王朝與外族、外國修好。《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后至孝哀皇帝,然發(fā)使和蕃。遂差漢使楊少征節(jié)和來吊。”
[西州] 《通典》卷一七四“交河郡”:“西州,今理高昌縣。漢時車師前王之庭,漢元帝所置戊己校尉故地,因興師西討,軍中羸憊者留居之,地形高敞,遂名高昌。壘有八城,本中國人也。前涼張駿置高昌郡,其后魏有之,后又屬蠕蠕,其后曲嘉稱王于此,數(shù)代。至大唐貞觀十四年討平之,以其地為西州,置都督府,后改為金山都護府,或為交河郡。”《元和郡縣圖志》卷四〇“西州”:“本漢車師國之高昌壁也。后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為都護,復(fù)置戊己校尉,治車師前部高昌壁,以其地勢高敞,人物昌盛,因名高昌……貞觀十四年,詔兵部尚書侯君集統(tǒng)薛萬鈞、牛進達等總兵討之……八月,君集進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獲戶八千,列其地為西州,并置安西都護以統(tǒng)之。顯慶三年置都督府,天寶元年復(fù)為西州,貞元七年沒于西蕃。”
[青作冢] 當作“青草冢”,即青冢。《太平寰宇記》卷三八振武軍:“金河縣,四鄉(xiāng)。漢盛樂縣。唐武德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縣,北為金河,以為邑稱。天寶四年,于城內(nèi)置。善陽嶺,在縣北一百四十里,秦長城地。《漢書》謂‘高祖困于平城’,即善陽嶺也。武德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督府于此地。青冢,在縣西北,漢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昭君] 王昭君,名嬙。《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后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勅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輯評】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八:君虞最長邊塞詩,不獨“回樂峰前”一絕足以動人。
上一篇:《長干行》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登天壇夜見海》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