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
曉聽楓橋鐘①,暮泊松江月②。
斯人亦可人③,淡墨寫愁絕。
【注釋】
①楓橋:位于蘇州城外寒山寺附近。張繼《楓橋夜泊》詩中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②松江:又名吳江,今吳淞江。③可人:指令人滿意之人。《禮記·雜記》:“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游辟也,可人也。’”
【評說】
本詩選自陸游《劍南詩稿》卷二四。
瑩上人,陸游友人,其生平不詳。
陸游此詩于紹熙三年(1192)春作于山陰(今浙江紹興),原詩有小題,分題瑩上人二畫,這里選其題《吳江圖》一首。詩的前兩句十字寫不同時間、地點中的兩件事:清晨在楓橋聽寒山寺鐘聲,晚上船泊在松江上,欣賞明月清輝。很明顯,這不是對畫上實景的描繪,因為圖畫只能畫一個“片刻”,如萊辛在《拉奧孔》中所言的“一個富于包孕的片刻”。從詩的小題看,瑩上人這幅畫表現的片刻應是“暮泊松江月”,那么“曉聽楓橋鐘”當是由詩人推想出來的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不是隨手拈來的,而是根據畫中所繪“片刻”引申出來的。三四兩句中詩人稱畫家為“可人”,能“淡墨寫愁絕”。清人唐岱論墨法時,稱墨有黑、白、干、濕、濃、淡六彩(《繪事發微》),鄭績言:“純用淡墨而取雅逸。”(《夢幻居畫學簡明》卷一)瑩上人是位方外之人,其畫本應雅逸脫俗,令人有超然塵世、煩愁皆銷之感。可瑩上人卻不,依然是位有世人七情六欲的“可人”,用雅逸之筆繪出的是無窮無盡的愁思。“愁”本是畫不出來的,但畫中一葉孤舟泊于江面,船上一人對著明月長吁短嘆,對影成三人,這一“片刻”之中自然包孕了無盡的孤寂憂愁。詩人也正由這樣的“片刻”而想到畫中人曾在清晨的輕寒中獨立楓橋,傾聽著寒山寺蒼老沉重的鐘聲,帶著同樣孤寂憂愁的神情。畫外意和畫中景正是通過這一“愁”字綰結起來的。詩人由畫中景而引申出畫外意,在不離畫意、畫境的同時擴大了畫的境界和容量,充分體現了題畫詩“畫之不足,以詩湊之”的藝術特征。
上一篇:《題苕溪漁隱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蕭岳英常州朱氏畫草蟲卷》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