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祚昔昏替,皇基此郁盤。玄命久已集,撫運良乃艱1。南阨羊腸險,北走雁門寒。始于一戎定,垂此億世安。唐風本憂思,王業實艱難。中歷雖橫潰,天紀未可干。圣明所興國,靈岳固不殫。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
有唐發跡太原,此詩微婉鄭重,最為得體。羊腸、雁門,太原門戶。“唐風”,謂太原本帝堯叔虞所都,“中歷”二句,謂天寶亂后之太原,史思明來寇,李臨淮擊走之也。
【校記】
1.良乃,《全唐詩》一作“乃良”。
【箋釋】
[太原] 《通典》卷一七九“太原府”:“并州,今理晉陽、太原二縣。古之并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以其地在兩谷之間,故為并州,亦曰在衛水、常水之間……秦并天下,為太原郡,漢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并州,后漢并因之……今之并州,古唐國也。昔帝堯為唐侯所封之國,及夏禹所都之地,亦高辛氏子實沉及金天氏子臺駘之所居焉。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于此,叔虞子爕改為晉侯,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太鹵。晉太鹵、太原、大夏、夏靈、晉陽六名,其實一也。春秋時為晉國,后為趙邑,晉滅,屬趙,秦置太原郡,二漢因之,兼置并州,魏改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后魏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后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并州,又改為太原郡。大唐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義兵,于長壽元年置北都,后復為并州。開元十一年,改為太原府,天寶元年,加號為北京。”《舊唐書》卷三九《地理志》:“北京太原府,隋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為并州總管,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
[炎祚] 五行家謂漢朝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漢之國統。此處以漢喻唐。昏替,猶衰亡。
[郁盤] 郁勃回撓。太原乃李唐王來所興之地。《舊唐書》卷一《高祖紀》:“(大業)十三年,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將。群賊蜂起,江都阻絕。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張燕公集》卷一一《起義堂頌》:“我高祖感之,乃龍躍晉水,鳳翔太原。百神前驅,萬姓來奔。開咸陽,入天門,用湯武之兵,靜新室之亂。遵唐虞之典,承太王之基,率百官受終于文祖,輯五玉班瑞于諸侯……近古以來,未有革命易姓若此之盛者也。非天私我有唐,惟天祐于積德;非唐求于人庶,惟人懷于累仁。”
[羊腸險] 山名。《楚辭·大招》:“西薄羊腸,東窮海只。”洪興祖補注:“《戰國策》注云:羊腸,趙險塞名,山形屈辟,狀如羊腸。今在太原晉陽之西北。”《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太原府交城縣”:“羊腸山,在縣東南五十三里。石磴縈委若羊腸,后魏于此立倉,今嶺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志》上黨,壺關亦有羊腸陂,在今潞州界,不謂此也。”
[雁門] 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北部。長城重要關口之一。唐于雁門山頂置關,明初移筑今址。向為山西南北交通要沖。唐李白《古風》其六:“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王琦注:“《山西通志》:‘雁門山在代州北三十五里,雙闕陡絕,雁欲過者必由此徑,故名。一名雁門塞。依山立關,謂之雁門關。’”亦省作“雁關”、“雁門”。唐喬知之《苦寒行》:“遙裔出雁關,逶迤含晶光。”
[一戎] 即一戎衣。謂一穿上戎裝。《尚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安國傳:“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紂。”《禮記·中庸》:“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鄭玄注:“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孔穎達疏:“鄭必以衣為殷者,以十一年觀兵于孟津,十三年滅紂,是再著戎服,不得稱一戎衣,故以衣為殷。”后泛稱用兵作戰為“一戎衣”。杜甫《重經昭陵》:“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白居易《策林·議兵》:“故有一戎而業成王霸,一戰而禍及危亡。”
[唐風] 唐,叔虞之初封,在今太原市。唐風,本意指太原風俗,此處兼指大唐。《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使魯而觀周樂,“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其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
[王業實艱難]白居易《七德舞》:“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橫潰] 河水決堤橫流。《文選·王褒〈洞簫賦〉》:“被淋灑其靡靡兮,時橫潰以陽遂。”張銑注:“忽如水流之縱橫潰亂。”比喻潰亂。《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魏太子〉》:“天地中橫潰,家王拯生民。”李善注:“橫潰,以水喻亂也。”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晉室昔橫潰,永嘉遂南奔。”此處指安史之亂。
[天紀] 上天之紀綱。借指國家法紀。揚雄《博士箴》:“秦作無道,斬決天紀。”陶潛《桃花源記》:“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圣明] 英明圣哲,無所不知。封建時代稱頌帝、后之詞。《漢書》卷四九《晁錯傳》:“利施后世,名稱圣明。”荀悅《漢紀·平帝紀》:“聞太后圣明,安漢公至仁,天下太平。”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遭逢圣明主,敢進興亡言。”杜甫《野望》:“扁舟空老去,無補圣明朝。”
[靈岳] 靈秀的山岳。嵇康《答二郭》其二:“結友集靈岳,彈琴登清歌。”王勃《晚秋游武擔山寺序》:“豈如武擔靈岳,開明故地,蜀夫人之葬跡,任文公之死所。”
[咄咄] 感嘆聲,表示感慨。陸機《東宮》:“冉冉逝將老,咄咄奈老何!”
上一篇:《余干旅舍》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五城道中》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