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猛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一輸一失關下兵,朝降夕叛幽薊城。 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日亦棄青云士。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昨日方為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一擲。楚人每道張旭奇,心藏風云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蕭曹曾作沛中吏,攀龍附鳳當有時。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茫茫愁殺人。胡雛綠眼吹玉笛,吳歌《白纻》飛梁塵。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眾賓。我從此去釣東海,得魚笑寄情相親。
《猛虎行》,一作《猛虎吟》,屬古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本篇是《樂府詩集》同題十首詩中最長的一首,也是最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個性的一首。
天寶十五載(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亂,離宣城赴剡中,途經溧陽,遇書法家張旭,宴別于溧陽酒樓而作此詩,抒寫時代的災難和自己的遭遇。
全詩四十四句。 自開頭至“魚龍奔走安得寧”十二句,寫安史亂軍攻占洛陽,國家多難。生靈涂炭的慘象。一位“斗酒詩百篇”的大詩人,對這首《猛虎行》,竟須“朝作”、 “暮作”,其悲痛難言、欲語又休的情狀可見一斑。接著用兩句詩撇開令人悲哀的尋常原因?!半]頭水”指樂府《隴頭歌辭》,是寫行人聽到隴頭流水嗚咽而引起鄉思之情的。 “雍門琴”指戰國時齊人雍門子周鼓琴使孟嘗君“立若破國亡邑之人”,感動得掉下淚來的故事。詩人用這兩個典故強調了自己既不是因思念家鄉而腸斷,也不是因聽到凄凄動人的琴聲而下淚,而是因國難當頭,人民遭殃。緊接著便連用八句詩寫安史之亂。安祿山乘唐統治者歌舞升平麻木不仁之機,率十五萬眾,反于范陽,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奔而來,煙塵千里,鼓噪震地,河北、河南州郡相繼陷沒。關中人民多被安史亂軍押往燕地當俘虜,作牛作馬;洛陽陷落,胡騎遍野,橫行無忌。緊接“一輸”兩句,又落實處,具體寫出兩件歷史事實:一為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安祿山攻陷落陽,唐玄宗命右羽林大將軍高仙芝率兵五萬, 由宦官邊令誠作監軍,從長安出發,屯守于陜(今河南陜縣)。這時,范陽節度使封常清率殘軍與高仙芝會合。高仙芝采納封常清的建議,引兵退據潼關,以保衛京城長安。安祿山見唐已有準備,才領軍退去。監軍邊令誠卻向玄宗奏稱封常清搖惑軍心,高仙藝不戰而退,并具言唐軍失敗之狀。玄宗勃然大怒。遣邊令誠即于軍中斬決高仙芝、封常清。這里的“一輸”,就是指高仙芝不戰而退;“一失”是指玄宗聽信宦官讒言,輕易地殺掉大將。另一件是: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抗擊安祿山,河北二十三郡紛紛響應,有十七郡歸附于唐。不久顏杲卿兵敗,常山失陷,附唐州郡也多為安史亂軍所攻占,于是河北諸州郡又歸降安祿山,這就是“朝降夕叛”。詩人對此不勝憂慮,十分沉痛地說:“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將安祿山比作臣鰲,將人民比作魚龍,形象地寫出了亂軍猖獗,殺人如麻,人民震駭,四出避難的情景。
自“頗似楚漢時”至“繞床三匝呼一擲”十八句,借張良、韓信的故事,抒發身遭亂世,不被昏庸的統治者任用,只能竄流南國的感慨。詩人與張良、韓信相比,頗有類似之處。其一,他們都是亂世中的人:張、韓遇楚漢相爭,詩人遇安史之亂,戰局都呈現翻覆無定、勝負不一的狀態;其二,他與張良、韓信一樣,都是急迫不安的“賢哲”和“青云士”。但是,寫相似正是為了突出大不相似: “劉項存亡在兩臣”,而詩人卻是“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事已至此, “寶書玉劍”、 “金鞍駿馬”全成了無用之物,或掛之高閣,或分給朋友。還是作客于宣城太守之家,和領取二千石奉祿的大官們借“六博”之戲來“快壯心”為好。繞床三周,大呼一聲,擲棋一枚,其賭博時情態畢現于紙上,其憤慨之情亦傾瀉于紙上。
自“楚人每道張旭奇”以下六句盛贊張旭的才能:楚人常稱道他“奇”,可心藏風云,卻不為世人所知。三吳的高級長官尊重他,四海的英雄豪俠追隨他。他好比蕭何、曹參,雖然暫時賤為沛中小吏,但“攀龍附鳳當有時”,他終有一天會追隨帝王, “績著元勛,位居上袞”的。詩人贊美張旭,即贊美自己,說張旭“攀龍附鳳當有時”,即相信自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詩人又在失望中萌生出新的希望,表現出執著追求的精神。最后六句寫在溧陽酒樓與張旭宴別的情景。這時正是暮春三月,楊花茫茫,漫天飛舞,國破之痛、離別之憂,從“愁殺人”三字中透露出來。幸有綠色眼珠的胡兒吹奏玉笛,吳地的《白纻》歌聲清越嘹亮,振得屋梁上的灰塵紛紛飛揚,這又激起了他滿懷豪情: “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眾賓”。他要宰牛擊鼓,大宴賓客,以盡歡極樂。末兩句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抱負: “我從此去釣東海,得魚笑寄情相親”。 《莊子·外物》載:任公子用一條粗黑繩裝上大鉤,以五十頭犍牛為魚餌,在東海釣到了一條大魚。這魚能使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民都吃得很飽。詩人化用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突出表現了自己壯志猶存,雄心不已,一旦時機到來,就要奮起干一番回天轉地的大事業。
這首詩涉及的方面很多。有對時局的概括,有歷史的追述,有對古今人物的贊許,有作客和宴別情景的描繪,把上下幾百年,縱橫數千里本不相干的人和事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感情起伏跌宕,語調憤激豪邁,完美地表現了憂國傷時、待機圖報的主題。清王琦說得好:“其悲也,以時遇之艱,其歡也,以得朋之慶”, “首尾一貫,脈絡分明,浩氣神行,渾然無跡”, (李太白全集》366頁)。
上一篇:楊巨源《獨不見》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造《田家嘆》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