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石鐘山記》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鄱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庇喾叫膭佑€,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這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散文名作,作者寫的是親自考察石鐘山的經過,并就此而發表議論。
石鐘山,位于江西北部鄱陽湖附近的湖口縣,恰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交匯處。據文中載,當時是“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1084年陰歷六月初九日。蘇軾于元豐二年八月,因“烏臺詩案”,以作詩譏諷新法而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元豐七年三月接到移貶汝州(今河南臨汝縣)的詔令,六月動身赴任。《石鐘山記》寫的即是作者沿水路去河南行至湖口時的經歷。
全文層次清晰,共分三段:第一段,提出問題;第二段,考察經過;第三段,發表見解。是典型的“三段式”。
作者篇首引用了《水經》中的一句話:“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遍_門見山地點了題,毫不拖泥帶水,可謂簡潔之至,同時也順便說明了石鐘山的位置。這在“寫作論”中稱為“開門見山法”和“引經據典法”。接著,作者引述了歷史上對石鐘山的兩種說法,即酈道元的“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以及李渤的“扣而聆之”“抱止響騰,余韻徐歇”。作者對這兩種說法分別提出了疑問,以反詰句作駁。對酈道元的反駁是:“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對李渤的反駁是:“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其問理由充足而又富于幽默感,使人讀后不能不折服作者思考問題的周密嚴謹。在這里,作者問而不答,啟發讀者進行思考,提起讀者的興趣,使人不能不產生探詢究竟的念頭而繼續讀下去,同時,也為下面對實地考察的描述設下了線索。這種開篇之法,不落窠臼,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愧為大家手筆。
酈道元是北魏時期杰出的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十四卷; 李渤是唐代江州刺史,曾作《辨石鐘山記》。但作者并不迷信權威,敢于向前朝的名人挑戰,對被人認可的論點提出質疑,表現了作者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執著態度。“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從作者這種敢于標新立異的治學精神和頗具改革家的氣概中,我們不難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首段中,作者運用一些四字排比句,句式緊湊、明快,一氣呵成,給人以高屋建瓴之勢,從結構上為質疑增添了說服力?!昂啙崱蓖c“有力”聯系在一起,試換用長句式來表達,就遜色多了。就像做什么菜用什么火一樣。不同的內容也要選用最適合其氣氛的句式,這大約也是作文的一種講究吧。還有,作者提出了兩個相似的反詰,寫來很容易雷同。然而作者在擇詞用字上作了些變化,如“人常疑之”與“余尤疑之”;“而況石乎?”與“何哉?”使前后略有區別,且增加了遞進的意味。“文似看山不喜平”,擇詞選字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文章的“參差美”,這里就看出作者煉字煉句的功力了。
第二段是寫作者實地考察石鐘山的經過,寫得生動形象,跌宕起伏,驚險曲折,讀來耐人尋味。且看: 作者先是“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一二扣之,焉”。對此,“余固笑而不信也”。這里,作者沒有多加評論,只寫了扣石的情形,然后用七個字表示了自己不屑與之爭論的態度,雖未提及李渤之論,而李渤的說法已不駁自倒了。這是多么聰明的寫法!有理不在言多,擺出事實讓別人去品味,其結果往往更有說服力。同時,這七個字也烘托出作者非凡的氣度,且呼應前段,堪稱收“一石三鳥”之功,這是簡寫。下面轉入詳寫,因為是補充酈道元論點的“言之不詳”,就必然要寫詳細些,分析透徹,才能讓讀者信服,起到糾正和補充的作用。在這一層中,作者著重描寫了環境,“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舟人大恐。”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寫僅是為了烘托氣氛嗎?不盡然。試想,連作者也“心動欲還”,足見考察是艱難的,是要有些膽量的。如果作者缺乏冒險求實的精神而真的被嚇回去了,當然也就無從考證以“鐘”名山的真實緣由,反倒要令酈、李二公笑其無事生非了。從中我們也可領悟出一個道理:搞好調查研究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價的,遠沒有想當然那樣來得輕松和痛快,小事尚且如此,何況國家大事呢!由此我們又進而聯想到:作者僅止于要說明調查研究的不容易嗎?也不盡然。對這些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描寫不正象征了政治環境的險惡,以及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對真理的求索精神嗎?
在“徐而察之”之后,作者終于找到了山以“鐘”名的真正原因,于是作者笑謂邁(即蘇軾之長子蘇邁)曰:“……古之人不余欺也!”如果說上面“笑而不信”的“笑”是帶有懷疑的謹慎的,那么這里的笑便是作者尋找到答案之后欣慰而舒暢的笑了。至此,讀者的心境也由緊張轉為平緩,作者文字的感染力是那么強烈,以致讀者早已不由自主地躋身舟上了。
此段中,描寫景物的文字也頗見功力。用字不多、卻能繪影繪聲,靜中有動,而且將時間與空間的交代,山水景物的描繪,人物情態的刻畫,對話抒情的穿插融為一體,渾不可分,情緒與節奏富有極強烈的變化,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神,如感所遇,如獲所得。
第三段,作者以反問的句式點明了文章之要旨:“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因為我們似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番實地探察,所以毫不懷疑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立即產生了共鳴。
提出結論后,作者又與第一段相呼應,指出前人不能“得其實”的具體原因,判斷酈道元的“言之不詳”,李渤的“莫能知”,漁工水師的“雖知而不能言”,都造成了“世所以不傳”的后果。說明了主觀臆斷的危害和前人的局限性。最后,“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闭堊⒁猓@里又是一個“笑”字,當然這笑與上面又有不同,這已是勝利者的豪爽的笑了。我想,當我們合卷之余,經過思索、也會和作者一樣發出會心之笑的。
《石鐘山記》將敘事、說理、寫景、抒情熔鑄一爐,內容豐富,說理透徹,描寫真切,情節感人,詳略得當,結構嚴密,層層推進,見解精辟。其提出的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對我們來說,仍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蘇軾的散文具有顯著的特色,世有“韓潮蘇?!敝Q。他寫的文章往往波瀾疊出,變化無窮,“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蹦芤蛭镔x形,因事立論,情景事理,渾然一體。布局構思富于變化,不拘一格,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從容自如,隨意揮灑,天然去雕飾。蘇文以才情豐贍,文采風流而名噪當時,影響數代,故后世學子考試作文章時,多仿效其韻,有“蘇文熟,吃羊肉”之俚語。
讀罷此篇,相信讀者們也會贊同對蘇文的這些評價吧。
上一篇:柳宗元《石澗記(永州八記之七)》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石鼎聯句詩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