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文說》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這篇十分著名的《文說》,通篇用比,短小精悍,僅僅七十余字,就充分表達了蘇軾自己寫作文章的體會和對文藝的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見。
所謂“吾文如萬斛泉源”,就是說他的文章大都是在“不能不為”的時候,即興會靈感來臨之際寫的。他說:“余性不謹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所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倅廳題名記》)有了這樣的性格,心中有所感觸和積蓄,就如骨鯁在喉,不吐就會不快,發而為文,也就不免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因此一下筆就文如泉涌,勢不可擋。所謂“不擇地而出”,是指他的文章信筆抒意,千變萬化,姿態橫生,沒有固定的格式。蘇軾的文章,有政論,有史論,有寫人敘事的散文,也有記游的散文,還有書札,序跋與雜著,篇篇不同,文字各異。莫不因情而發,自由揮灑。即使一篇文章之中,也往往是說理、敘事、抒情,兼而有之,不受固定格式的限制,而隨興之所至,任意為之。如《筼筜谷偃竹記》一篇,雖可歸入“雜記”,而內容兼有“論辨”,“傳狀”、“哀祭”幾個方面。從其主要內容看,應是一篇悼念亡友的文章,但其中闡述繪畫理論又占了主要篇幅。所謂“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是說他的有些文章氣勢磅礴,思路開闊,縱橫恣肆,大有一瀉千里之勢。蘇軾的史論、政論文章承受了《孟子》、《戰國策》等書的影響,雄辨滔滔,筆力縱橫,行文之中吸取了它們的騰挪變化的腕力,避免了平直之弊,而增加了氣勢和波瀾,象《始皇論》、《教戰守》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之作。所謂“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就是講他的有些文章觀察縝密,文筆細膩,狀物描景,無不畢肖。記游散文中,蘇軾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而給予生動逼真的描繪。如《石鐘山記》寫夜泊絕壁:怪石陡立,棲鶻驚鳴,奇境森冷,聳人毛發; 前后《赤壁賦》,一寫風清月朗的秋光,一寫水落石出的冬景,描摹逼真,字字若畫。這些都是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緊密結合、和諧統一的文章,講究文字色澤,語言聲韻,用詞精警,文采斐然。所謂“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說他的文章自然流暢,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意而言,意盡言止,毫無斧鑿之痕。蘇軾于記敘體散文中,常常議論英發,善于把議論、描寫、抒情等手法結合起來,交錯運用。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于創新。有時散文駢體交錯變換,有時散文間以韻語,而適如意之所欲出。在風格上更體現出《莊子》和禪宗的影響,因物賦形,汪洋恣肆,變化跌宕,波瀾層出,確實達到了“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藝術境界。
這篇短文不僅是蘇軾創作實踐的絕好寫照,而且是他的文藝思想的集中反映。從文中可以看出,蘇軾不僅崇尚自然渾成,而且推重奔放豪邁。但他又不是盲目崇尚自然,隨意奔放,而且十分尊重規律,“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這就是蘇軾認識和體驗的規律。筆勢豪放,要以寄情達理為旨歸,創新獨詣,不能違離客觀法度。只有在認識藝術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獨創性的自由。蘇軾在《書吳道子畫后》里說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正與本文的思想相通。
創作經驗和體會大多是較為抽象,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筆力低劣者可能會無從措手。蘇軾則不然。他憑著自己的體會,借著自己的獨到的筆力,用巧妙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言傳的見解和體會深人淺出地道了出來,把作文的各個方面的看法形象地表現出來。篇幅不長,含義卻豐。語言潔凈,生動明快,令人嘆賞。
上一篇:歐陽修《文肅獨留》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