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記游松風亭》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看過題目,人皆以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游記,讀下去則大感意外。全篇只一段,僅九十四字,寫的不過是登松風亭的區區小事以及登亭中的思維片斷,恰如偶記斷想,行文著實平談無奇。然而,細加品味,篇中竟包涵了作者一生的境遇,概括出極其深刻的處世哲理,抒發出作者逆境中痛苦的掙扎和吶喊!一旦讀者與作者“心有靈犀一點通”,便會思緒聯翩,感受到巨大的震動。
要體察作者著文時的內心感覺,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從“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推斷,作者著文時正值紹圣元年(1094)。當時蘇軾受到變法派的新黨排擠,以“譏諷先朝”的罪名被貶為英州(今廣東英德縣)知州,途中又改貶為建昌軍(今江西南城縣)司馬,安置在惠州(今廣東惠陽縣),不準其參與政事。蘇軾將家眷安頓在江蘇宜興縣長子蘇邁那里,獨自攜三子蘇過和侍妾朝云,于是年十月二日抵達惠州,并于十八日寓居在惠陽城內的嘉佑寺。當時蘇軾是貶謫之身,前程吉兇未卜,政治處境極為險惡,何況他當時已57歲,處于晚年(歿時64歲),郁不得志,怎能不百感交集,萬念俱灰?
作者通篇以登松風亭為喻,形象地描繪出自己仕途的多災多難,雖無一字涉政,卻又全然道出了自己艱難的政治生涯。
“縱步松風亭下”,象征作者攀登仕途之階,力圖政治上有所建樹的愿望。崎嶇的山路,使作者“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這一如作者仕途上的坎坷境遇。接著,作者又“望亭宇尚在木末”,既然是止步而望,說明作者此刻并未放棄自己的目的,但又實在“足力疲乏”,便發出了“如何得到”的嘆息。數字中,凝聚了作者的無限遺憾,不甘沉淪之意,急切渴望之情,溢于言表。據此可知,作者雖足未及亭,而心早已飛到了亭上,雖作欲止之狀,情緒卻已達到了高峰。這是以退寫進,反向映襯的筆法。有心的讀者看到此處,甚至會產生想助作者一把力使之到達亭上的念頭。而作者呢?卻出人意料地突然把筆鋒一折,急轉直下。而且用了“良久”二字作轉,既表達了作者的思索過程,也烘托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心境,用得十分貼切,非此二字不能意味綿長。此后,便是作者的自我解脫了。一句“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不知作者是在問人還是在問己,既有自勸之意,又有怨恨之情,九個字寫盡了作者的百感交集,能令人體會出十分復雜微妙的情緒來。隨之,作者又在大比喻的全文中嵌進了第一個小比喻:“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個比擬十分恰當而形象。試想,作者身為不獄之囚,不正如被人從水中釣起的魚兒嗎?魚離水難活,終是一死,任憑怎樣掙扎也擺脫不了厄運。這恰是作者對自身的絕好寫照。在這種絕望的境況下,能“忽得解脫”、絕處逢生,在作者自己看來,實在是不幸中之大幸,讀者至此,也略舒長氣,不由得為作者的得以解脫而感到些許輕松。(注意,名家高手便是如此這般牽著讀者的心,走進他早已設下的感情陷井。) 但作者明白,僅有“掛鉤之魚”的比喻,雖說形象逼真,卻也只能從感情的角度啟示讀者,若要收更好之效果,還須從理性的高度,給讀者以哲理式的啟迪,才能真正達到作者與讀者間心距的溝通。于是,下面作者又嵌進了第二個小比喻,即文中的最后幾句。作者選擇了“兵陣相接”來設喻,是有用意的: 世人須知,政治舞臺和生死搏斗的戰場一樣,同樣是殘酷無情的,是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在這方面,作者有切身體會,此四字之喻是作者的痛切經驗,一語道破了政界斗爭的險惡無情。作者又進一步展開說,身處其間的人往往是進則死于敵人,退則死于軍法,進退維谷,難保無恙,叫人如何是好呢? 且聽作者高論:“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對,索性躺下來休息,倒是個好主意。至此,作者道出了關鍵一語,表明了他在危難中不計榮辱、隨遇而安,躲避政治斗爭鋒芒的超脫態度。如果最后不是落在“熟歇”二字上,我們幾乎忘卻了文章是在說游亭,而分明是一篇形象的政壇風云錄,一個政治戰場上的老兵關于處世保身的哲理性勸誡。這與我們初看題目時的判斷相差何遠! 但文章又實實在在沒有一刻離開游松風亭之事,此即作文的嚴謹之處,以“熟歇”二字作結最妙,既反扣了題意,又給讀者留下綿長的回味和思索,正所謂“意猶未盡,而意又盡在不言之中。”
此篇行文雖一氣呵成,卻又節奏分明、層次清晰,每層作者都以關鍵詞提摯,使文章轉折自然,錯落有致。開始用“縱步”,以一“縱”字形容步履矯健,象征作者從宦初期的銳意進取。而后則變為“疲乏”和“止息”,顯得已無力奮爭。隨之“望”后而“忽曰”,此后便忽得“解脫”,最后竟然“熟歇”。節奏從快到慢,從動到靜,情調從高昂到低沉,其間用詞準確、恰當,感情色彩也很合分寸。這種擇詞煉句的功力,著實令人欽服!如此不足百字的一篇小文似不經意,然而竟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寫思緒變化,生動形象,跌宕起伏,頓挫有致,而且寫得真實感人,情感真切自然、淋漓盡致,這是十分難得的。《記游松風亭》的另一獨特之處則是自然地運用了宋代的一些民間口語,如:“意謂是如何得到?”,“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當恁么時”“不妨熟歇”等,可以大大縮短作者與讀者間的距離,似談家常,似作耳語,真率親切,更能收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藝術效果。此篇行文樸素流暢,深入淺出,所用篇幅極小而所蓄內容極富,表達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至于作者所持之論是否恰當,這就需要我們從蘇軾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去理解了。如不切實際地借此篇來以古喻今,以“熟歇”來對待我們的事業,以心灰意懶來對待自己的生活,自然是不足取的。所以,閱讀作品時,在拍案叫絕之后,往往還要分析、揣摩、思索甚至批判,才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不知讀者以為然否?
上一篇:蘇軾《記游廬山》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論佛骨表》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