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乞擢用林豫札子》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元祐七年十月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書蘇軾札子奏: 臣竊謂才難之病,古今所同,朝廷每欲治財賦,除盜賊,干邊鄙,興利害,常有臨事乏人之嘆。古人有言,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用非所養,所養非所用,此古今之通患也。臣伏見承議郎監東排岸司林豫,自為布衣,已有奇節,及其從事,所至有聲。其在漣水,屏除群盜,尤著方略。其人勇于立事,常有為國捐軀之意。試之盤錯之地,必顯利器。伏望圣慈,特與量才擢用,若后不如所舉,臣等甘伏朝典,取進止。
元祐年間,蘇軾的命運時起時伏。時而入朝,時而外放。元祐七年八月,朝廷把他從揚州召還,任命為兵部侍郎,十一月又兼侍讀。在此期間,他寫了推薦林豫的奏折,即《乞擢用林豫札子》。宋人把奏折稱作札子。林豫,字順之,仙游 (今福建莆田) 人,熙寧進士,歷任七郡,卓有政聲。他又是蘇軾兄弟的好友,軾深知其人,所以極力推薦他。
這篇奏折可分為前后兩段。前段是議論,后段是推存林豫的具體內容。奏折一開始,不是講薦舉什么人,而是就人才問題發表議論。關于人才的議論又可分成三層意思。第一層,提出人才難得,古今所同。第二層,指出朝廷每有臨事乏人之嘆。第三層,指出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是古今通病。第一層是一般地講,從正面提出人才的可貴。第二層將人才之難,落實到宋朝。第三層,從反面提出“臨事乏人”的原因。為了避免因揭斥時政而受人指責,影響薦舉,所以加上一句“此古今之通患也”。這樣,口氣委婉一些。“所用非所養,所養非所用”的指責就不限于宋朝,而是由古今統治者共同來承擔了。這種薦舉人才的奏折可以發議論、講道理,但也要避免不必要地刺激最高統治者。蘇軾深知這一點,所以,他盡可能地沖談其貶斥時政的色彩。當時,蘇軾正處在新、舊黨的夾擊之中,處境微妙。宦海風波,實難預測,他不能不小心從事。這一段講人才難得,講“所用非所養,所養非所用”的時弊,都不是泛泛之論,而是有的放矢地為下一段推薦林豫作準備。奏折的第二段對林豫的才干、政績、品德,作了具體介紹。這一段又可分為四層意思。第一層,對林豫的才干政績作了總的評介:“及其從事,所至有聲。”第二層,特舉林豫在漣水任上“屏除群盜”之事,說明林豫的軍事才干及勇于任事的品質。第三層,指出只有將人才放到“盤錯之地”去考驗,人才才會脫穎而出。第四層,希望朝廷量才擢用,并以身作保。
這種薦人的奏折,關鍵在于突出被薦人的才干,有根有據,恰如其分,前面的議論為后面的薦舉作了準備。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寫得層次分明、很有說服力。
上一篇:柳宗元《乞巧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洵《任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