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柳宗元《乞巧文》原文|注釋|賞析
柳宗元
柳子夜歸自外庭,有設(shè)祠者;饘餌馨香,蔬果交羅,插竹垂綏,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問焉。女隸進(jìn)曰:“今茲秋孟七夕,天女之孫將嬪河鼓,邀而祠者,幸而與之巧,驅(qū)去蹇拙,手目開利,組纴縫制,將無滯于心焉。為是禱也。”
柳子曰:“茍然歟?吾亦有所大拙,倘可因是以求去之。”乃纓弁束衽,促武縮氣,旁趨曲折,傴僂將事,再拜稽首稱臣而進(jìn)曰:“下土之臣,竊聞天孫,專巧于天,轇轕璇璣,經(jīng)緯星辰,能成文章,黼黻帝躬,以臨下民。欽圣靈、仰光耀之日久矣。今聞天孫不樂其獨,得貞卜于玄龜,將蹈石梁,款天津,儷于神夫,于漢之濱。兩旗開張,中星耀芒,靈氣翕欻,茲辰之良。幸而弭節(jié),薄游民間,臨臣之庭,曲聽臣言: 臣有大拙,智所不化,醫(yī)所不攻,威不能遷,寬不能容。乾坤之量,包含海岳; 臣身甚微,無所投足。蟻適于垤,蝸休于殼。龜黿螺蚌,皆有所伏。臣物之靈,進(jìn)退唯辱; 彷徉為狂,局束為諂; 吁吁為詐,坦坦為忝。他人有身,動必得宜,周旋獲笑,顛倒逢嘻。己所尊昵,人或怒之。變情徇勢,射利抵巇。中心甚憎,為彼所奇。忍仇佯喜,悅譽(yù)遷隨。胡執(zhí)臣心,常使不移。反人是己,曾不惕疑。貶名絕命,不負(fù)所知。抃嘲似傲,貴者啟齒。臣旁震驚,彼且不恥。叩稽匍匐,言語譎詭。令臣縮恧,彼則大喜。臣若效之,瞋怒叢己。彼誠大巧,臣拙無比。王侯之門,狂吠狴犴。臣到百步,喉喘顛汗,睢盱逆走,魄遁神叛。欣欣巧夫,徐入縱誕,毛群掉尾,百怒一散。世途昏險,擬步如漆,左低右昂,斗冒沖突,鬼神恐悸,圣智危栗。泯焉直透,所至如一。是獨何工,縱橫不恤,非天所假,彼智焉出? 獨嗇于臣,恒使玷黜。沓沓騫騫,恣口所言。迎知喜惡,默測憎憐。搖唇一發(fā),徑中心原。膠加鉗夾,誓死無遷。探心扼膽,踴躍拘牽。彼雖佯退,胡可得旃! 獨結(jié)臣舌,喑抑銜冤。掰眥流血,一辭莫宣。胡為賦授,有此奇偏! 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觀者舞悅,夸談雷吼。獨溺臣心,使甘老丑。昏莽囟,樸鈍枯朽。不期一時,以俟悠久。旁羅萬金,不鬻弊帚。跪呈豪杰,投棄不有。眉顰頞蹙,喙唾胸嘔。大赧而歸,填恨低首。天孫司巧,而窮臣若是,卒不余畀,獨何酷歟? 敢愿圣靈悔禍,矜臣獨艱。付與姿媚,易臣頑顏。鑿臣方心,規(guī)以大圓。拔去吶舌,納以工言。文辭婉軟,步武輕便。齒牙饒美,眉睫增妍。突梯卷臠,為世所賢。公侯卿士,五屬十連,彼獨何人,長享終天!”
言訖,又再拜稽首,俯伏以俟。至夜半,不得命,疲極而睡,見有青袖朱裳,手持絳節(jié)而來告曰:“天孫告汝,汝詞良苦,凡汝之言,吾所極知。汝擇而行,嫉彼不為。汝之所欲,汝自可期。胡不為之,而誑我為? 汝唯知恥,諂貌淫詞,寧辱不貴,自適其宜。中心已定,胡妄而祈? 堅汝之心,密汝所持,得之為大,失不污卑。凡吾所有,不敢汝施。致命而升,汝慎勿疑。”
嗚呼!天之所命,不可中革,泣拜欣受,初悲后懌。抱拙終身,以死誰惕!
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曾批評“詩人少達(dá)而多窮”的宿命論,指出“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人愈窮而文愈工,在舊時屬不刊之論。柳宗元貶永州后,《賀進(jìn)士王參元失火書》中亦稱,“或?qū)⒋笥袨橐玻耸级蚶д鸺拢谑怯兴鹬酰腥盒≈畱C。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這“大有為”的“光明”,不但指的文學(xué)事業(yè),也指的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柳一世為其理想斗爭甚強(qiáng),他從來不是一擊就倒,伏地認(rèn)輸?shù)囊粋€弱者。
柳宗元于永貞革新黨人中,“罪狀最甚”,也就是較突出的積極分子。遭貶后,“蹈不測之辜,群言沸騰,鬼神交怒,”“詆訶萬端,旁午抅煽,”“萬罪橫生,不知其端,”“謗語轉(zhuǎn)移,囂囂嗷嗷,漸成怪民。”受盡了“水火之孽,群小之慍”,味盡了人世的酸辛。永貞元年(805)遭貶時,柳才32歲,從此世不肯與罪人為婚,故尚無后人,“每常春秋時饗,子立捧奠,顧眄無后繼者。”他十分孤獨,生活失去常軌。吃飯“不知辛咸節(jié)適”,一年也不洗一次澡,“一搔皮膚,塵垢滿爪”。“病痞且悸”,“又嬰恐懼痼病”,腸胃病、心臟病、精神病……接踵襲來,記憶力也大為衰退,讀書甚至記不住古人的姓名。(以上引文見《寄許京兆孟容書》、《與蕭翰林俛書》)永州十年、柳州四年的貶謫生活,柳宗元在痛苦中頑強(qiáng)地掙扎了十四個春秋。819年,他寂寞地逝于柳州。“黨爭”繼續(xù)到中晚唐,但柳宗元至死在政治上亦未見到過曙光。作為一個“窮者”,他樹立起來的“大有為”的“光明”豐碑是在文學(xué)方面。其散文恣肆潑辣,牢籠百態(tài);泉涌江流,勢不可當(dāng)。永州時期的《乞巧文》就是現(xiàn)實性、人民性和斗爭性十分突出的一篇。
《乞巧文》是篇舒憤懣發(fā)牢騷的文章,它采用向天孫織女乞巧不成的“太虛幻境”似的寓言形式,統(tǒng)一了嬉笑怒罵的潑辣和抱樸終身的堅定。它不僅坦露了自身痛苦和倔強(qiáng)的靈魂,而且尖刻揭露、有力抨擊了“變情徇勢”的世風(fēng)和“縱橫不恤”的時政。對時代,對自己,都頗工于紀(jì)實。
《乞巧文》共分十一段。第一段和文末的第十、十一段,敘述向天孫乞巧的原因和結(jié)果。文章的主要部分是第二至第九這八個段落,即柳宗元向天孫乞巧時的“禱詞”。清代劉熙載《藝概》謂“柳文如奇峰異嶂,層見迭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種筆法:突起、紆行、峭收、縵回也。”柳文的章法確如奇峰異嶂,四種筆法在《乞巧文》中也可找到,但若把四種筆法視作公式則似非宜。
“禱詞”的第一層 (第二、三段) 要在“突起”。第一句,“下土之臣,竊聞天孫專巧于天,”即是驚天動地、矛頭直指“天庭”的“突起”。柳宗元《貞符·序》曾公然批龍鱗,反對皇帝受命于天的謬說:“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之仁,匪祥于天,匪祥于天!”天既和人無關(guān),那么,“天孫專巧于天”,言外之意就是說,人世間根本沒有正面意義的巧,而只有后文所描寫的“他人”、“貴者”、“巧夫”、“豪杰”的虛偽之“巧”。專制、封閉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必然迫使人格向反常、虛偽、陰暗發(fā)展,導(dǎo)致雙重乃致多重人格的現(xiàn)象。第三段前邊“他人有身,……悅譽(yù)遷隨”十二句,揭露了望風(fēng)希旨之徒為了“射利”而作的種種丑惡表演。這無情的揭露,其實就是否定了從皇帝開始的整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tuán) (柳宗元主觀上倒不一定是要“拆臺”),肯定了永貞革新順應(yīng)歷史潮流、對人民有利的正義性。柳宗元是以民間一普通人的身份在向天孫祈禱,他所傾訴的愁苦也即一般人民深受壓迫之苦。元和中,唐憲宗摧殘革新的所作所為,真是鱷暴豚愚,《乞巧文》對這黑暗現(xiàn)實的抨擊十分有力。本層中,“臣有大拙”的不善隨大流和“他人”的“變情徇勢”對比鮮明。末了以“貶名絕命,不負(fù)所知”二句作結(jié),宣言遭貶后也決不會辜負(fù)王叔文等人的知遇之恩,表現(xiàn)出斗爭的堅定性。
“禱詞”的后三個層次 (第四至七段為第二層,八段為第三層,九段為第四層),在章法上為“紆行”——迂回曲折地發(fā)展。第二層中,先以“貴者”目空一切的詭譎傲態(tài)和“臣”的匍匐縮恧作對比,次以“徐入縱誕”進(jìn)入“王侯之門”應(yīng)對裕如的“欣欣巧夫、(望風(fēng)希旨之徒)”和在“狂吠狴犴 (狂犬)”之前“喉喘顛汗,睢盱逆走”的“臣”的窘態(tài)作對比。“彼誠大巧,臣拙無比,”拙巧成敗,屬反語。“非天所假,彼智焉出?”這里的“天”,指的是封建統(tǒng)治者。第三層寫著文“跪呈豪杰”之失敗。對比了“眩耀為文”,“夸談雷吼”的“巧夫”之文和“不期一時,以俟悠久”的“臣”的作品。接柳宗元書后“漠然無應(yīng)”的許京兆、蕭翰林之流就是這里所說的“豪杰”。第四層總結(jié)“禱詞”。再次懇求天孫,“矜臣獨艱,付與姿媚,易臣頑顏,鑿臣方心,規(guī)以大圓,拔去吶舌,納以工言,”即希望換顏面,換心腸,換言詞,達(dá)到“文詞婉軟,步武輕便,齒牙饒美,眉睫增妍,突梯卷臠,為世所賢,公侯卿士,五屬十連。”應(yīng)付糊弄個“六面光”,“長享終天”! 文筆嬉笑怒罵,連譏帶諷,淋漓盡致。至此,舒憤懣之情臻于高潮。
“禱詞”部分為《乞巧文》的主體,大量使用反語、夸張等手法,形象和場面都作了漫畫式的變形。其中把自我和“貴者”、“王侯”、“巧夫”、“豪杰”的靈魂多角度地作了對比,迂回曲折,迭見“奇峰異嶂”,給讀者異常鮮明的印象。
《乞巧文》的第十段,“峭收”。夜夢使者降臨,傳達(dá)天孫的話:“汝唯知恥,諂貌淫辭,寧辱不貴,自適其宜,中心已定,胡妄而祈?堅汝之心,密汝所持,得之為大,失不污卑,凡吾所有,不敢汝施。”這幾句話是正面的,整個翻了“禱詞”的案,收得十分峭拔。天孫的話中,“知恥”是要害,是文眼。
最后,第十一段以簡短的語句“縵回”。“泣拜欣受,初悲后懌,抱拙終身,以死誰惕!”正面作結(jié),堅決地誓死肯定了“拙”,徹底否定了“巧”。文雖結(jié)束而縈回舒卷,余音繞梁。很明顯,“禱詞”大肆鋪張渲染的“乞巧”,不過反語諷刺,決非真有此意。
明蔣之翹編輯的《柳河?xùn)|集》,第十八卷收“騷體文”十篇,《乞巧文》列于其首。“騷體”,指從形式到內(nèi)容接近屈原傳統(tǒng)之作。柳宗元思想較自由,讀書極廣,先秦兩漢經(jīng)史子集百家諸體的長處都被他吸取來作為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答韋中立書》曾說:“本之書以求其質(zhì),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這段自述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話很重要,可見大文學(xué)家的創(chuàng)作扎根何等深廣,在此基礎(chǔ)上才可能創(chuàng)新,推動散文史的發(fā)展。嚴(yán)羽謂“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騷學(xué)”,上引柳的一段話中,《離騷》僅提了一句,只是“旁推交通”“以致其幽”的一個方面的參考,遠(yuǎn)非柳宗元所追求的風(fēng)格的全部。《乞巧文》確具有《離騷》的沉郁幽深,但更具有孟荀的雄辯和莊老的恣肆。明代公安三袁和大散文家張岱的某些作品,乃至魯迅“油豆滑跌小地獄”那樣的雜文中,還可找到《乞巧文》一類文章的流風(fēng)余緒。
上一篇:蘇轍《黃樓賦并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乞擢用林豫札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