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從維熙。最初發表于《收獲》1979年第2期,后收入《1977——1980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以及《從維熙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敘述的是1976年早春發生在監獄中的一幕悲劇。老共產黨員葛翎本是勞改處處長,在奪取政權、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過程中,灑血流汗,功績卓著。可是“十年動亂”期間,被造反起家的省公安局秦副局長與刀筆小吏章龍喜誣諂下獄,成了既無刑期又無法律手續的犯人。在監獄的大墻里面,又慘遭三十年前槍傷過他的地主還鄉團馬玉麟和曾經被他審訊過的流氓頭目俞大龍的百般折磨。在這種屈辱的環境中,他正氣凜然,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寧折不彎、壓倒敵人的英雄氣概。最后,他為了哀悼周總理,攀墻采摘玉蘭花,竟喪命于馬玉麟與章龍喜的計謀之中。相反,馬玉麟手拿著釋放證,提前走出了監獄的鐵門,章龍喜青云直上,步步高升。在“十年動亂”中,勞改處處長變成勞改對象,而勞改對象反倒監督共產黨員,這是林彪、“四人幫”在無產階級專政肌體上所造成的嚴重潰瘍,從而出現這歷史的顛倒。將這血寫的歷史悲劇予以藝術再現,探索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正是這篇作品的主旨。作品還用了較多的筆墨描寫勞改農場的場長路威。這是一個豪爽正直、膽大心細的勞改干部。當葛翎蒙冤身處逆境時,他置個人的榮辱于不顧,給戰友以熱情的支持和幫助,甚至“解開自己的衣襟,把葛翎那只冰塊一樣的腳板,貼在自己的心窩上”。他同情那些正直、純潔的弱者,對千里迢迢前來探監的周莉,設法給予方便,讓她與戀人高欣會見。路威的出現,給大墻下冷酷灰暗的氣氛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作品寫的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悲劇,但是作者所追求的是“悲而壯,慨而慷,給人以鼓舞力量,給人以美好情操的東西”(從維熙《關于〈大墻下的紅玉蘭〉的通信》),所以作品呈現出嚴肅深沉、雄渾悲壯的藝術風格。此作被評為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被譯成英、法等國文字。
上一篇:張學軍《大地回春》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周魯俠《大學時代》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