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海圖編》的主要內容,《籌海圖編》導讀
《籌海圖編》是一部為抵御倭寇而籌劃沿海防務的古代軍事著作。明鄭若曾輯著。清以來眾多目錄書均著錄為明胡宗憲輯,《辭海》、《辭源》也沿襲舊說。近年,據學者發現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初刻本和隆慶六年(1572)重刻本考訂,真實輯著者為胡宗憲的幕僚鄭若曾。因經胡宗憲后嗣竄易,才造成歷史的誤會。今署名鄭若曾輯者,尚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其余如胡燈重校的剜補本、《四庫全書》本及最常見的明天啟間翻刻本,均署名胡宗憲輯。各版本的內容、文字也微有出入。
鄭若曾 (1503—1570),字伯魯,號開陽,明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自幼秉承家學,年長又游學于王守仁、湛若水等著名學者之門。嘉靖時,他二度應會試,均列副榜。從此他決心不走科舉之路,從事教育,很快受到四方學者尊重,人稱開陽先生。他注重實用之學,不專以文章名世,凡天文、地理、賦額、兵機、政治得失,無不研究。時值倭寇侵擾海疆,明軍腐敗,不堪抵御。對此,鄭若曾切痛在心。為指導軍民的抗倭斗爭,他運用自己掌握的軍事地理知識,繪輯沿海大幅地圖12幅,并附以論述,被人薦于總督胡宗憲處。胡宗憲盛贊鄭若曾才干,引為幕僚。此后,鄭若曾協助胡宗憲謀劃誘殺了大漢奸汪直,又繼續收集海防資料,輯成 《籌海圖編》一書。他一生著述頗豐,現有文集 《鄭開陽雜著》等。
《籌海圖編》,13卷,圖 (包括地圖、艦船、武器圖等) 172幅,共約26萬字。卷1首列明朝 《輿地全圖》,描繪全國概貌,然后有 《沿海山沙圖》72幅,繪出南自瓊州(今海南島),北至遼東沿海的山情水勢、港口海灣及衛、所、墩、臺等地理形勢與海防設施。卷2分 《王官使倭事略》、《倭奴朝貢事略》和 《倭國事略》三部分,詳述中日交往的歷史和日本的地理形勢、行政區劃、政治狀況、人口語言,對倭寇入侵中國的途徑、乘坐的艦船、使用的武器和作戰戰術記載尤為細致。卷3至卷7,分別記載廣東、福建、浙江、直隸、山東、遼陽等省區的沿海地理、倭情及防衛情況。一般各分為四大部分,即當地的 《沿海郡縣圖》、《倭變記》、《兵防官考》和 《事宜》。卷8為 《嘉靖以來倭奴入寇總編年表》和 《寇蹤分合始末圖譜》,歷史地敘述了倭寇的情況。卷9為《大捷考》,記述了明代抗倭的14次勝利戰斗。卷10是《遇難殉節考》,記載永樂、嘉靖年間御倭戰爭中死難的文武官員、武生、軍人、烈婦、孝子等的事跡。最后3卷均標題為 《經略》,輯錄了當時一些文臣武將御倭的論述,并記載當時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涉及到戰略、軍隊建設及海戰戰術等方面。
全書編排很有特色。首先,該書將軍事地理放在首要的位置。《籌海圖編 ·凡例》即稱:“不按圖籍不可以知厄塞、不審形勢不可以施方略”。故全書以地圖為綱,描繪各地區防衛設施,詳備而完整,繪法亦獨具一格。其中,《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見中國最早而最完備的沿海地圖和海防圖,在地圖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該書堪稱杰出的兵要地志。其次,該書十分注重對敵情的全面分析。它先對日本歷史、國情作概述,繼而于分省論述之時,辟專篇介紹各省倭寇情勢。其后以一卷用年表、圖譜的形式總貫全國倭患情況的演變;又以一卷用紀事本末體描繪軍民在抗擊倭寇的斗爭中取得勝利的經過。因此,它具有史書的編排方法,稱得上為一部明代御倭斗爭簡史。此外,該書對明朝沿海的軍事體制和衛所、巡檢司等防務部署、后勤供應及武器裝備的記載,更是研究明代軍事史的重要資料。該書在各省《事宜》篇及后三卷《經略》篇中,所輯錄當時一些文臣武將關于抵御倭寇、鞏固海防而提出的政治措施、軍事謀略及治軍原則,對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如在政治上,有“良吏優于良將,善政優于善戰”(卷十一《敘寇原》“都御史章煥云”條)的思想; 有主張實行海陸結合、攻守結合、軍民結合,利用近海、海岸和陸上要點的多層次殲敵方略;還有“兵之貴選”、(卷十一《選士卒》戚繼光語)“有良將、無弱兵”(卷十一《擇將才》“張時徹云”條)和練兵要“練心”等有關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內容十分豐富。書中體現了作者御海洋、固海岸、嚴城守三方面密切結合的積極防御思想。
該書不象《孫子》、《吳子》等古代傳統的兵書那樣概括敘述一般的軍事理論原則,而是將軍事理論原則放到當時的地理環境以及抗倭斗爭實際的敘述中,是明代海防經驗的總結和匯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鄭)若曾得之于閱歷……江防海防形勢皆所目擊,日本諸考,皆恣訪考究,得其實據,非剽掇史傳以成書,與書生紙上之談固有殊焉。”這一評價是十分公允的。但是,書中反映出的天朝大國、閉關自固的思想應予摒斥。
關于該書的研究,范中義有《〈籌海圖編〉的海防戰略思想》(《軍事史林》1986年第4期)及《籌海圖編淺說》等論著,對該書版本、輯著、主要內容等問題,作了較系統的考證和介紹,還節錄了部分篇章進行了標點注釋,可資參考。
上一篇:《筆法記》的主要內容,《筆法記》導讀
下一篇:《綱鑒易知錄》的主要內容,《綱鑒易知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