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曉文
短篇小說。作者鄒志安。發表于《北京文學》1984年第 11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塑造了一個秉公辦事、不畏強權的縣團委書記鄭全章的形象。鄭全章只有二十九歲,在縣級機構改革開始的時候擔任了機改領導小組的人事組長,因而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故事情節圍繞著復查縣肥料局長馬占魁的問題展開。馬占魁在“文革”武斗時在一個據點里參與過一段時間;他在給肥料局買基建地皮時,與賣主南關二隊私分公款兩萬元被一個社員聽到;而且他年紀大,文化程度低,把肥料局工作搞得一塌糊涂。在機改小組即將對他作出結論時,馬占魁的親家,地委唐副書記向縣委白書記施加壓力,要求對馬占魁進行復查。鄭全章迫于壓力也出于慎重,前去復查,他找到作證的社員,那社員卻十分驚恐地說原來聽錯了,而生產隊長更是堅持說那只是一個財經手續問題;那個看見馬占魁在武斗據點里背槍的人也改口說,看見的人只是有點像馬占魁而并不一定就是馬占魁。鄭全章意識到馬占魁做了手腳。白書記從心底里喜歡鄭全章,他勸說鄭全章對馬占魁的問題馬虎一下,以免影響了自己組織部長的任命。但鄭全章堅決不答應。這時地委卻根據一封群眾來信,要求縣委派調查組調查鄭全章以權謀私,大量套購化肥和木材,驕傲專橫,不可一世,與某女性過往甚密等問題。調查結果證明“群眾來信”純系捕風捉影,但鄭全章卻同馬占魁一樣,“官丟得都沒影兒了”。他回到家中休息。農民的生活和農村的景象使他意識到他所從事的事業的重要意義,他在挫折面前重新鼓起了對事業和生活的信念。小說結尾以在大路上奔馳的小公馬作為鄭全章的象征,含義深遠。作品語言犀利,對不正之風的痛恨溢于言表,對改革舉步維艱的思考入木三分。
上一篇:李曉曄《哥德巴赫猜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柴珮珍《哦,香雪》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