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曉曄
報告文學。作者徐遲。發表于《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作品發表后,《人民日報》和全國許多報刊紛紛轉載,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它通過數學家陳景潤如何攀登在數學的崎嶇山路上,經歷多少“幾乎粉身碎骨”的“可怕的滑墜”,才登上“1+2”的臺階的事跡,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感人形象。陳景潤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個普通職員家庭。他自幼身體瘦弱,性格內向,唯獨喜愛數學。念高中時,數學老師對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紹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0年,他考入廈門大學,專攻數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學擔任數學教師。后因不適應教學工作又回母校擔任圖書館管理員,專心研究數學。1956年底,由于他的一篇論文得到大數學家華羅庚的賞識,又被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擔任實習研究員。從1956年到1966年十年間,他攻克了許多數學難題,尤其重要的是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題中,成功地證明了“1+2”。“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由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意為:每個不小于六的偶數都是二個素數之和。證明了“1+2”即是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和一個“素因子不超過二個的”數之和。這離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之遙。數學家閔嗣鶴在檢閱全文后,肯定了他的證明的正確性,但又認為論文太長,需要修改。正在這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陳景潤受到沖擊,被扣上各種“帽子”加以批判。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在他那間既無電燈、又無書桌的不足六平方米的宿舍里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九·一三”事件后,在周總理的關懷下,研究所的工作得到恢復,所領導也開始關心他的研究。終于,在1973年春天,他的論文修改完畢并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論文發表后,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陳氏定理”,而此時他仍住在那間小屋里,疾病嚴重,生命垂危。這部作品的突出成就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陳景潤的生活道路,是十分曲折甚至是有些離奇的。他的生活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考驗與磨難。社會上的斗爭,個人的境遇,對他的個性、心理的影響是非常深刻而復雜的。作家在塑造這一形象的時候,既沒有將他“神化”和概念化,也沒有囿于那些近于荒誕離奇的情節,而是基于自己對時代的洞察和對生活的深切理解,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去處理素材,從而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陳景潤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都獻給了科學事業的性格本質。此外,語言的運用也非常成功。作家在語言上,繼承創新,千錘百煉,刻意求工,使其富有詩的激情、色彩和節奏,尤其善于借鑒古代駢文句法,常常駢散結合,從而做到了形象優美,聲調抑揚和諧,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上一篇:姜嵐《哎,大森林!》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曉文《哦,小公馬》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