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B10。
〔注釋〕 夷:《釋文》引鐘會注:“夷,滅也。”形容無形。 希:《釋文》:“希,靜也。”形容無聲。 搏:帛書甲乙本均作“”;:撫、摹。微:《小爾雅·廣詁》:“微,無也。” 致:推。詰:問。致詰:推問追究的意思。 故:“當讀為固,本來。”(高亨《老子注譯》)混:混然,合而未分。一:這里指“道”。 皦:明。昧:暗,“皦”的反義詞。 繩繩兮:河上公注:“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形容紛綿不息。 惚恍:若存若亡、似有似無。 御:駕御的意思。 古始:原初、太初。道紀:道的綱紀。
〔鑒賞〕 本章老子繼續對“道”作直述、寫狀,這被河上公稱之為“贊玄章”。老子于《一章》提出“不可言說”的“道”之后,又總感到這“玄之又玄”的“道”似乎還得作些規定,即使“玄之又玄”無法規定,但“道”怎樣“玄之又玄”還總得說上幾句,于是就有了本章的內容。
為了對“玄之又玄”的“道”說上幾句,老子首先用了“夷”、“希”、“微”三個字來指“道”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最具實感的視覺、聽覺、觸覺都無法把握這“道”,說明“道”具有超越認識的特征。
老子大概覺得這樣還不足以說明“道”,又將“道”嵌入時空間論述,認為“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首尾先后皆不可得。這樣,“道”又具有了超越時空的特征。
經過老子對“道”這樣的規定,“道體”給人的感覺只能是恍恍惚惚、似無而有、似有還無,繩繩兮而不可名狀,于是就出現了在《老子》各篇章中那些論及“道體”的閃爍之辭,使“道”又具有了超越物相的特征。
因為“道”超越所有,所以“道”又能適于一切,由此導致當東郭子問及“道”在何處時,莊子能說出“道”在“天地日月、螻蟻稊稗、瓦甓屎溺”這樣的話(《莊子·知北游》)。這說明社會歷史、宇宙自然有著相通之“道”,由此印證老子說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樣的話,反過來也有了孔融由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推知“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這樣的“以今度古”、古可知的事,并有了“不知書”的石勒能在“使人讀《漢書》”中“聽之皆解其意”的事(《世說新語·識鑒》)。這大概就是老子說的“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的泛化。
總而言之,在本章中老子通過對“道”的寫狀,指出“道”是無形、無聲、無體的混然物;在有“道”之前的情況,不甚明了;有“道”之后,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紛綿不息而不可名狀,恍恍惚惚而似有似無。人如掌握“道”的規律,即可駕馭現實,也可推知遠古,這就是“道”的綱紀。
上一篇:《十六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十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