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高來
作者嚴文井。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收作品七十五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山寺暮”曾被列入靳以主編的“散文叢書”,于1957年5月出版單行本。選入該書時,又加進幾篇同期文章,并作了一些文字潤飾。“跋涉偶記”十篇,除《篝火》、《春節憶父親》兩篇,均為建國前所作。《篝火》是作者為建國第一個十年的《散文特寫選》寫的序。文中將五十六位作者的七十七篇作品喻為“火焰和光亮的故事”,給十年散文以充分的肯定。《春節憶父親》寓深情于平淡之中,寫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父親充滿坎坷的一生,他想反抗,但沒有找到反抗的有效途徑,表現了30年代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第二部分“花明小唱”四輯六十三篇,大多寫在“文革”之后。第一輯是十篇隨感。《蓮花和櫻花》歌頌中日友好,《我的再一次回答》表達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迎著強烈的海風》揭示了歷史的風浪賦予我們民族以堅強的性格,《一個低音變奏》表現對善良、純潔和寧靜的永恒追求。這些作品借花草、泥土、海風發感,以柔和的筆調表達了深沉的思索。第二輯二十七篇,大多是寫給青年的。告訴一般青年如何認識人類,樹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告訴文學青年如何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提高寫作水平;告訴自學青年如何讀書、積累知識。作品既為取得成績的青年唱贊歌,也呼吁社會不拘一格降人才。另有一組序、評,涉及金江、薛爾康、荒煤等的散文集和高曉聲、高行健的小說。第三輯十二篇為孩子們而寫。告誡成人該給孩子以溫暖和信任,對詩壇童星閻妮、小鸝表示關注,向有志于為兒童寫作、出版的同志致謝。第四輯收入書信十四篇,展示了作者的文學觀和人生觀。如:“更多一些探討和思考,不要急于制造自己的成見”(致A·D);路,時常出現在山窮水盡的地方(致周冰冰、馮驥才);文學的凝固意味著死亡(致孔捷生);形式是被內容選擇出來的,二者必須和諧(致高爾品);在現代,詩和美正在滲透到各種文學樣式里(致良沛);如果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們就應該具有當年的精神(致李涌),等等,無論是致無名小輩,還是致舊時至交,都以平等商榷的口氣娓娓道來。本書具有感受、表達真切,散文概念寬泛,表現手法多樣的特點。曾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
上一篇:孫宜君《嚴厲的愛》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蔣亞林《嚴秀雜文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